瑶光旧名茂广屯、苗光,苗语称之“bliangbshaib”。位于县域西部河口乡,距乡政府驻地党中1.5公里,距县城水路46公里,距县陆路88.5公里,海拔600米。东隔乌下江与塘东、韶霭两村相望,南与培尾村相邻,西与剑河县南加镇交界,北隔清水江与格翁村北斗寨相望。明代永乐时曾设茂广屯,属五开卫隆里千户所。然因山多田少,又孤悬苗地,屯兵多逃,有名无实,不久即废。清雍正初年,黎平知府张广泗沿清水江而上,招抚瑶光、践踪、中仰、摆尾、苗馁、格翁、堂东、苗吼、番鄙、鄙亮十寨向黎平府输粮入籍,被划属开泰县。以瑶光星名,将寨名改称瑶光。同时设塘,驻驿传兵。民国初年设团防分局,15年(1926)设乡,24年(1935)改设联保,31年(1942)又改为乡。1958年改设公社,1959年公社移下江边河口村。
瑶光由中寨、里寨、上寨、白泥坳、党艾、九项6个自然寨组成,2007年前分为中寨、里寨两个行政村。其中,中寨村包括大寨、上寨、九项、花果山、松包、讲拜、南松脚、党中8个自然寨,有14个村民小组,318户,1532人,劳动力788人。土地总面积18498.5亩,有林地10663.5亩,水田530亩。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山林1753.1亩,农田127.72亩,土地30.9亩;里寨村包括里寨、白泥坳、党艾3个自然寨,有4个村民小组,117户,555人。土地总面积7417亩,有林地3735亩,太子参农田335亩。电站水库淹没山林924.4亩,田43.02亩,旱地16亩。两村经济传统以林业为主,过去村人或上山植树造林,或下河放运木材,有少数则以打鱼为生。1990年代后期,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挣钱。2003年后因三板溪电站建设和水库淹没,外出人数有所减少,两村2005年外出打工人计202人,其中中寨村124人,里寨村88人。
中、里两村现有姜、范、张、龙、潘、饶、谢、周、杨、常、蒋11姓,其中姜姓占总人口80%。中寨姜姓分为寨构(老屋)、皆腊、大屋3支,相传寨构一支于明永乐年间随军到此屯垦而落户,皆腊一支系明代从江西辗转迁来,大屋一支亦由江西迁来,先到对而北斗坡住,清乾隆年间方迁定于此。里寨姜姓分为6小支,传说其中一支祖先兄弟三人到瑶光后,恐今后子孙繁衍多难以生存,不久遂分开,一个留在瑶光,一个上乌下江,一个沿清水江上剑河。
瑶光位于清水江与乌下江交汇处的陡岭上,“两水夹一龙”,里人以其地势称之为“龙头”,俯饮清江之水。传说此“龙”起自广东,经广西、湖南,而后入贵州榕江,榕江者炼分支过黎平,主脉逶迤经青山界十二盘收归于此。瑶光与黎平县朗洞为争谁所在地点是龙头,清代中期曾打了一场官司,最后以瑶光所在的地势雄伟、且系“两水拥一龙”而获胜,民间尚传有《龙脉歌》。
瑶光寨民房缘山而建,层层叠叠。寨内外的各主要道路均为青石板路,多是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民众捐资建成,传说有18000余级。道光时期,姜志远从事木材贸易暴发,资财与河口姚百万不相上下。姜志远两个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发迹后斥资在寨内兴建两处大型庭院式豪宅,有与河边姚百万攀比之势。
因所在地势陡峭,住户重叠而上,加上水源较缺乏,发生火灾即很难扑救,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火灾。古旧建筑几乎无存,姜吉兆兄弟所建的豪宅也在1958年火灾中毁尽、只留下两座石表座。1970年代在寨脚建河口中学,1980年代主教学楼改建成砖木结构。因在三板溪电站水库水位线以下,中学已随乡政府搬迁至党中新址。1990年代中期,两村民众集资各修建一座木制门楼。2005年新修的展架—黎平公路从寨中间穿过。
民国23年(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瑶光。12月21日,中央红军总部从八里沿乌下江而下驻瑶光寨,毛泽东住中寨-熙家,-、-等其他中央领导住姜家大屋。毛泽东住过的李家房屋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我的长征》团队徒步重走长征路,特地至此参观并报道。姜家大屋则毁于1958年大火。
清代中期,瑶光人即办私学延师教育子弟。宣统时,有私塾两所。民国2年(1913)办小学堂,实行新式教育。民国后期为瑶光乡中心小学。1972瑶光小学附设初中部,1991年中学与小学分开。2005年瑶光小学有8个班级,学生279人,教师15人。中学有12个班,学生499人,教师38人。
清道光六年(1826)和二十六年(1846),姜志远两个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兄弟先后考中文举,姜吉兆官任四川马边厅同知,姜吉瑞官至四川什邡知县,姜兴渭中举并参加康有为领导的“公车-”。姜月楼骨伤医术高明,红军长征住瑶光时,曾应请医救红军伤病员。-熙曾为长征经此的毛泽东采药治腹泻;1950年代至今,瑶光两村参加国家工作计有104人。其中,中寨村80人,里寨村24人。
瑶光民村古来崇拜枫树,村寨内外的林木大多是枫树,合抱大、二三十米高的即有两百多株。上寨有一株巨枫,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村人奉为神树,四时祭祀不断。传说先人始到瑶光时,在山岭上倒插一株枫树,以验证此地是否可居。此树插后即迅速成长。枫树倒插成活后,先人遂以枫树为能佑护子孙的神树,在村寨内外大为栽植,并规定以后凡进入瑶光居住的人均要先栽一株枫树,故至民国时期,瑶光中、里两寨见外枫林森森,数百户房舍掩
瑶光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等旅游景点,有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
瑶光由中寨、里寨、上寨、白泥坳、党艾、九项6个自然寨组成,2007年前分为中寨、里寨两个行政村。其中,中寨村包括大寨、上寨、九项、花果山、松包、讲拜、南松脚、党中8个自然寨,有14个村民小组,318户,1532人,劳动力788人。土地总面积18498.5亩,有林地10663.5亩,水田530亩。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山林1753.1亩,农田127.72亩,土地30.9亩;里寨村包括里寨、白泥坳、党艾3个自然寨,有4个村民小组,117户,555人。土地总面积7417亩,有林地3735亩,太子参农田335亩。电站水库淹没山林924.4亩,田43.02亩,旱地16亩。两村经济传统以林业为主,过去村人或上山植树造林,或下河放运木材,有少数则以打鱼为生。1990年代后期,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挣钱。2003年后因三板溪电站建设和水库淹没,外出人数有所减少,两村2005年外出打工人计202人,其中中寨村124人,里寨村88人。
中、里两村现有姜、范、张、龙、潘、饶、谢、周、杨、常、蒋11姓,其中姜姓占总人口80%。中寨姜姓分为寨构(老屋)、皆腊、大屋3支,相传寨构一支于明永乐年间随军到此屯垦而落户,皆腊一支系明代从江西辗转迁来,大屋一支亦由江西迁来,先到对而北斗坡住,清乾隆年间方迁定于此。里寨姜姓分为6小支,传说其中一支祖先兄弟三人到瑶光后,恐今后子孙繁衍多难以生存,不久遂分开,一个留在瑶光,一个上乌下江,一个沿清水江上剑河。
瑶光位于清水江与乌下江交汇处的陡岭上,“两水夹一龙”,里人以其地势称之为“龙头”,俯饮清江之水。传说此“龙”起自广东,经广西、湖南,而后入贵州榕江,榕江者炼分支过黎平,主脉逶迤经青山界十二盘收归于此。瑶光与黎平县朗洞为争谁所在地点是龙头,清代中期曾打了一场官司,最后以瑶光所在的地势雄伟、且系“两水拥一龙”而获胜,民间尚传有《龙脉歌》。
瑶光寨民房缘山而建,层层叠叠。寨内外的各主要道路均为青石板路,多是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民众捐资建成,传说有18000余级。道光时期,姜志远从事木材贸易暴发,资财与河口姚百万不相上下。姜志远两个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发迹后斥资在寨内兴建两处大型庭院式豪宅,有与河边姚百万攀比之势。
因所在地势陡峭,住户重叠而上,加上水源较缺乏,发生火灾即很难扑救,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火灾。古旧建筑几乎无存,姜吉兆兄弟所建的豪宅也在1958年火灾中毁尽、只留下两座石表座。1970年代在寨脚建河口中学,1980年代主教学楼改建成砖木结构。因在三板溪电站水库水位线以下,中学已随乡政府搬迁至党中新址。1990年代中期,两村民众集资各修建一座木制门楼。2005年新修的展架—黎平公路从寨中间穿过。
民国23年(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瑶光。12月21日,中央红军总部从八里沿乌下江而下驻瑶光寨,毛泽东住中寨-熙家,-、-等其他中央领导住姜家大屋。毛泽东住过的李家房屋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我的长征》团队徒步重走长征路,特地至此参观并报道。姜家大屋则毁于1958年大火。
清代中期,瑶光人即办私学延师教育子弟。宣统时,有私塾两所。民国2年(1913)办小学堂,实行新式教育。民国后期为瑶光乡中心小学。1972瑶光小学附设初中部,1991年中学与小学分开。2005年瑶光小学有8个班级,学生279人,教师15人。中学有12个班,学生499人,教师38人。
清道光六年(1826)和二十六年(1846),姜志远两个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兄弟先后考中文举,姜吉兆官任四川马边厅同知,姜吉瑞官至四川什邡知县,姜兴渭中举并参加康有为领导的“公车-”。姜月楼骨伤医术高明,红军长征住瑶光时,曾应请医救红军伤病员。-熙曾为长征经此的毛泽东采药治腹泻;1950年代至今,瑶光两村参加国家工作计有104人。其中,中寨村80人,里寨村24人。
瑶光民村古来崇拜枫树,村寨内外的林木大多是枫树,合抱大、二三十米高的即有两百多株。上寨有一株巨枫,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村人奉为神树,四时祭祀不断。传说先人始到瑶光时,在山岭上倒插一株枫树,以验证此地是否可居。此树插后即迅速成长。枫树倒插成活后,先人遂以枫树为能佑护子孙的神树,在村寨内外大为栽植,并规定以后凡进入瑶光居住的人均要先栽一株枫树,故至民国时期,瑶光中、里两寨见外枫林森森,数百户房舍掩
瑶光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等旅游景点,有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