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寨村
培寨村西北紧挨敦寨村,东与竹山坪村相接,南与平江村相连,总面积13886.7亩,其中耕地1214.9亩,全村分6个村民组,421户,1522人,有潘、杨、吴、刘、龙、廖、白、赵八姓。其东面和北面是山地地形,其余是喀斯特地貌,地形平缓,田地集中。该村只有一个自然寨,座落于石灰石山冈一侧,它座北朝南,首接敦寨富民街,尾近大溪口,首尾相距近2华里。大溪水从山谷中流出,浇灌田庄,流经村前,汇入亮江。寨后溶岩突兀,古木参天,是寨上的风景林。为护风景禁止砍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立封禁碑一块,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650元。据族谱载,培寨村潘族与敦寨潘族乃一脉宗族,于大明洪武间从湖南会同八甲金子村迁来此开寨,分为六房,五房居培寨,第六房居敦寨。杨家继潘家之后,也于明朝迁来,据谱载,因“贸易至贵州黎府,乐土居满寨,娶潘氏生四子,复徙颓寨”。据传,杨家先居大溪口两侧的老鸹冈和崽务坡下(有屋基遗迹),后选择琴田湾向阳背风而定居。培寨村的林区主要在大溪山谷,丫颈坡和龙井坡,林木种类以松、杉为主,其次是枫树,栎树、青杠等阔叶乔木。过去,丫颈坡、大溪一带林壑深秀,树木参天,可是从1958年以后受到人为的破坏,经过20余年的砍代,山中大树几乎砍光,小溪断流。1983年该村在大溪口立碑禁封,此后森林有所恢复,到2010年底,全村有林地5128亩,杂灌木779亩。林地除700亩属于村民组所有外全部列为国家“天保”工程。经济来源,过去都是靠小农经济,传统养殖,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经商小型企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突出的是栽培高产油菜,饲养母猪。近几年有的村民栽培优质葡萄,太子参等新果品种。从事经商和小企生产的项目有车辆营运、农资建材销售、医疗、餐饮服务、家具制作,淘沙、建筑施工等。2005年春,六组村民潘昌洲创办根雕厂,其工艺品运至浙江销售,在厂就业人员10人。2006年7月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比赛活动中,其工艺术被选上省参展,获得“入围”奖。
培寨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等旅游景点,有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
培寨村西北紧挨敦寨村,东与竹山坪村相接,南与平江村相连,总面积13886.7亩,其中耕地1214.9亩,全村分6个村民组,421户,1522人,有潘、杨、吴、刘、龙、廖、白、赵八姓。其东面和北面是山地地形,其余是喀斯特地貌,地形平缓,田地集中。该村只有一个自然寨,座落于石灰石山冈一侧,它座北朝南,首接敦寨富民街,尾近大溪口,首尾相距近2华里。大溪水从山谷中流出,浇灌田庄,流经村前,汇入亮江。寨后溶岩突兀,古木参天,是寨上的风景林。为护风景禁止砍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立封禁碑一块,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650元。据族谱载,培寨村潘族与敦寨潘族乃一脉宗族,于大明洪武间从湖南会同八甲金子村迁来此开寨,分为六房,五房居培寨,第六房居敦寨。杨家继潘家之后,也于明朝迁来,据谱载,因“贸易至贵州黎府,乐土居满寨,娶潘氏生四子,复徙颓寨”。据传,杨家先居大溪口两侧的老鸹冈和崽务坡下(有屋基遗迹),后选择琴田湾向阳背风而定居。培寨村的林区主要在大溪山谷,丫颈坡和龙井坡,林木种类以松、杉为主,其次是枫树,栎树、青杠等阔叶乔木。过去,丫颈坡、大溪一带林壑深秀,树木参天,可是从1958年以后受到人为的破坏,经过20余年的砍代,山中大树几乎砍光,小溪断流。1983年该村在大溪口立碑禁封,此后森林有所恢复,到2010年底,全村有林地5128亩,杂灌木779亩。林地除700亩属于村民组所有外全部列为国家“天保”工程。经济来源,过去都是靠小农经济,传统养殖,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经商小型企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突出的是栽培高产油菜,饲养母猪。近几年有的村民栽培优质葡萄,太子参等新果品种。从事经商和小企生产的项目有车辆营运、农资建材销售、医疗、餐饮服务、家具制作,淘沙、建筑施工等。2005年春,六组村民潘昌洲创办根雕厂,其工艺品运至浙江销售,在厂就业人员10人。2006年7月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比赛活动中,其工艺术被选上省参展,获得“入围”奖。
培寨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等旅游景点,有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