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家塘片,地处大崀镇北部,村委会至圩镇已铺设水泥硬底化公路。现村级办公楼建于90年代,共2层,总面积200平方米。
现有总人口632人,总户数129户,设村民小组4个,农业人口609人,常年外出330人。
木家塘总支部委员会平均年龄46岁,总支部书记是黎柱,总支部班子,量力而行,确定了今年一些为民所关注的实事、好事,努力办好。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筹资,通往木家塘的村道进行了全部硬化,木家塘的交通得到全面改善,切实解决了全村村民出行问题。
二、木家塘支部基本情况
木家塘支部是由原木一、木二、横街三个村小组的党员联合组建,现有党员17人。支部委员会经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现有支委三人,支委平均年龄40岁,支部书记是黎少武。支部成立以来能认真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稳定。总支能始终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群众工作取得实效,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
二、木家塘理事会基本情况
木家塘理事会位于片区中部,是镇区所在地,现有总人口466人,总户数98户。理事会现有成员5人,平均年龄50岁。理事会会长是黎少武,0党员,29岁,中专文化。理事会成立以来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村民自治、矛盾纠纷化解、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村民理事会真正成为助推农村基层组织的“润滑剂”、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助推农村稳定的“门把手”和村民日常事务处理的“同心锁”。
三、塘尾支部基本情况
塘尾支部是由原塘尾一个村小组的党员联合组建,现有党员6人。支部委员会经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现有支委三人,支委平均年龄58.5岁,支部书记是胡为。支部成立以来能认真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稳定。总支能始终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群众工作取得实效,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
三、塘尾理事会基本情况
塘尾理事会位于片区南部,是镇区所在地,现有总人口166人,总户数31户。理事会现有成员5人,平均年龄55岁。理事会会长是胡为,0党员,60岁,高中文化。理事会成立以来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村民自治、矛盾纠纷化解、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村民理事会真正成为助推农村基层组织的“润滑剂”、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助推农村稳定的“门把手”和村民日常事务处理的“同心锁”。
现有总人口632人,总户数129户,设村民小组4个,农业人口609人,常年外出330人。
木家塘总支部委员会平均年龄46岁,总支部书记是黎柱,总支部班子,量力而行,确定了今年一些为民所关注的实事、好事,努力办好。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筹资,通往木家塘的村道进行了全部硬化,木家塘的交通得到全面改善,切实解决了全村村民出行问题。
二、木家塘支部基本情况
木家塘支部是由原木一、木二、横街三个村小组的党员联合组建,现有党员17人。支部委员会经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现有支委三人,支委平均年龄40岁,支部书记是黎少武。支部成立以来能认真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稳定。总支能始终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群众工作取得实效,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
二、木家塘理事会基本情况
木家塘理事会位于片区中部,是镇区所在地,现有总人口466人,总户数98户。理事会现有成员5人,平均年龄50岁。理事会会长是黎少武,0党员,29岁,中专文化。理事会成立以来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村民自治、矛盾纠纷化解、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村民理事会真正成为助推农村基层组织的“润滑剂”、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助推农村稳定的“门把手”和村民日常事务处理的“同心锁”。
三、塘尾支部基本情况
塘尾支部是由原塘尾一个村小组的党员联合组建,现有党员6人。支部委员会经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现有支委三人,支委平均年龄58.5岁,支部书记是胡为。支部成立以来能认真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稳定。总支能始终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群众工作取得实效,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
三、塘尾理事会基本情况
塘尾理事会位于片区南部,是镇区所在地,现有总人口166人,总户数31户。理事会现有成员5人,平均年龄55岁。理事会会长是胡为,0党员,60岁,高中文化。理事会成立以来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村民自治、矛盾纠纷化解、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村民理事会真正成为助推农村基层组织的“润滑剂”、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助推农村稳定的“门把手”和村民日常事务处理的“同心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