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村
高楼村由高楼(陈高楼)、鲲头、浦边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陈、吴、蔡、刘、卢、黄六姓,其中陈,蔡,吴人口较多。
高楼一叫“潭沟涝”,相传古时村中地势低洼,四面溪流环绕,只有一小路通往山边,状似“水抛铃”生于深潭之中,故得名,后由于村中建有雄伟壮观楼房,陈属主姓,故也称“陈高楼”。
鲲头村之得名乃取鲲游鹏化之义,以期子孙繁荣发达。
浦边村之取名乃以地理位置而定,因本村位于桑浦之边,北临水滨,上山可采樵,下水能捕鱼。
高楼村于元末明初(公元1364——1372年)从福建莆田来此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鲲头村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从福建书兴府莆田县巷头村削牛巷迁来此定居,至今也有500余年。浦边村于公元1184年从彩塘迁此定居,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高楼村昔属东莆,建国初与五更陇合并为“新华乡”,1956年属高厦乡,1958年属沙溪乡,1958-961年与高一、高二、五更陇合并成立高厦大队,1961年后分开,单独成立高楼大队,1964年后与高二合并为高二大队,1974年以后又分开成立高楼大队,1983年改称高楼乡,1987年改为高楼村。
高楼村属沙溪镇,距镇治西3里,南傍桑浦蟹目山,西为五更陇村李厝,北是高厦二村,东为沙溪一、二村。全村400户,1869人,耕地940亩,山地400亩,池塘,溪涧30亩。全村以农为主,农作物有水稻、地瓜、柑桔、花生、黄红麻,甘蔗、马铃薯。马铃薯为本村特产,产量高,每亩收获2000斤左右。柑桔也是本村传统作物,本世纪二十年代曾大面积种植。目前全村种生柑170亩,并到东莞县承包种植。1985年,全村纯收入612969元,人平328.30元。
高楼村有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医疗站一所,全村电灯照明。
高楼村附近有孙默斋墓、孙石溪墓、陈伟南故居、世将军第、龙湖古寨等旅游景点,有凤凰单丛、潮汕贡菜、潮汕橄榄菜、大吴泥塑、“后陇红”番薯等特产。
高楼村由高楼(陈高楼)、鲲头、浦边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陈、吴、蔡、刘、卢、黄六姓,其中陈,蔡,吴人口较多。
高楼一叫“潭沟涝”,相传古时村中地势低洼,四面溪流环绕,只有一小路通往山边,状似“水抛铃”生于深潭之中,故得名,后由于村中建有雄伟壮观楼房,陈属主姓,故也称“陈高楼”。
鲲头村之得名乃取鲲游鹏化之义,以期子孙繁荣发达。
浦边村之取名乃以地理位置而定,因本村位于桑浦之边,北临水滨,上山可采樵,下水能捕鱼。
高楼村于元末明初(公元1364——1372年)从福建莆田来此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鲲头村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从福建书兴府莆田县巷头村削牛巷迁来此定居,至今也有500余年。浦边村于公元1184年从彩塘迁此定居,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高楼村昔属东莆,建国初与五更陇合并为“新华乡”,1956年属高厦乡,1958年属沙溪乡,1958-961年与高一、高二、五更陇合并成立高厦大队,1961年后分开,单独成立高楼大队,1964年后与高二合并为高二大队,1974年以后又分开成立高楼大队,1983年改称高楼乡,1987年改为高楼村。
高楼村属沙溪镇,距镇治西3里,南傍桑浦蟹目山,西为五更陇村李厝,北是高厦二村,东为沙溪一、二村。全村400户,1869人,耕地940亩,山地400亩,池塘,溪涧30亩。全村以农为主,农作物有水稻、地瓜、柑桔、花生、黄红麻,甘蔗、马铃薯。马铃薯为本村特产,产量高,每亩收获2000斤左右。柑桔也是本村传统作物,本世纪二十年代曾大面积种植。目前全村种生柑170亩,并到东莞县承包种植。1985年,全村纯收入612969元,人平328.30元。
高楼村有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医疗站一所,全村电灯照明。
高楼村附近有孙默斋墓、孙石溪墓、陈伟南故居、世将军第、龙湖古寨等旅游景点,有凤凰单丛、潮汕贡菜、潮汕橄榄菜、大吴泥塑、“后陇红”番薯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