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花所镇隶属:崆峒区
区划代码:620802107代码前6位:620802
长途区号:0933 邮政编码:744000
车牌号码:甘L行政级别:镇
人口数量:约1.65万人人口密度:262人/km2
辖区面积:63平方公里
花所镇相关网站: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寺沟村~200村庄   寺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潘口村~201村庄   潘口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信河村~202村庄   信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光明村~203村庄   光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花所村~204乡中心区   花所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段沟村~205镇乡结合区   段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苏陈村~206镇乡结合区   苏陈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周柳村~207村庄   周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塔山村~208村庄   塔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花所乡地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东部川区,东接泾川、北邻镇原、南依崇信,为四县(区)交汇之处,距城区45公里,全乡总面积63平方公里,312国道和北大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山夹峙,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7.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降雨量350—400mm。人口集中,政治、经济、文化发达。
  全 花所乡乡辖9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4070户,16535口人。总耕地面积31139亩,其中:川地12696亩,山地18443亩,人均耕地1.89亩。乡党委、政府按照“农业稳乡、科贸兴乡、企业活乡、果畜菜富乡”的思路,因势利导,抓重点,办实事,推典型,求发展。2006年,全乡农业增加值达到276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463吨,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4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商贸中心

  崆峒区东大门商贸中心已经形成,每逢集日各种百货、食品、畜禽、果品等交易品种齐全,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笤帚市场,外地客商云集,年交易额达740万元,带田西瓜、竽席等特色产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活跃,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的新花所已矗立于“崆峒区东大门”。
  -
  特色产业
  (1)花所 花所乡乡寺沟优质果业示范园:核心区面积500亩,南依312国道向北纵深450米,西与白水史家沟果业示范园相接向东延伸850米。辐射区包括光明、信河、寺沟三村,总面积达1500亩。园区建设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目的,集典型培育、示范带动为一体,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建设要求,集中规划,分户实施。园区中心区共定植优质红富士苹果400亩,美国黑李子100亩,辐射区共定植红富士苹果1000亩,共栽植杨树2100株、国槐760株、黄刺梅600株、垂柳800株;整修道路6条4170米,新打机井1眼,配套机井1眼,园区新修看管房5间,乡上成立果业站,专人管理看护,为群众提供服务。
  (2)信河带田西瓜示范园:自1995年以来信河村顺应市场需求,试验种植带田西瓜,经过乡村的宣传、扶持鼓励和推广,使该套种方式很快被该村群众所接受,并且发展形成了多种套种方式。主要包括小麦套种西瓜、玉米套种洋芋、西瓜套种红薯、辣椒,油菜地移栽西瓜等模式。2007年信河村发展带田种植户164户,种植面积749亩,占全村总户数32%,占耕地面积25%。全村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效益明显。
  (3)苏陈千亩油桃基地:位于苏陈村三社的陈家山,实有面积524.2亩,于1999年春季定植分户经营,从2002年开始已经挂果,农户初见效益。2006年果品收入共计10.5万元。基地内共配套集雨水窖30眼,管护房1间,立护林碑3面,刷写护林公约3处15条,落实专职看护人员2名全部落实了报酬,签订了责任书;并培训专兼职技术员23人,长年进行果树修剪、整形等工作从而使油桃基地进入良性发展。
  (4)塔山优质苹果示范点:是花所乡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建成的农业产业化示范点。该示范点总面积627亩(沿北大路长3200米,宽240米),涉及塔山、潘口两村6个社205户894人。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建设的要求,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实施。累计投入资金13万元,投入劳力2500人(次),动用机械10台(辆),高标准定植陕富六号优质苹果苗木4.1万株,并组织群众及时进行了浇水、套袋、覆膜、涂白、定杆,落实了专职管护人员及报酬,加强了苗木的后期管护。该示范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采取园企结合、综合开发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吸取各层面、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速配套建设,做到高起点、高科技、高投入、高回报,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周柳笤帚加工示范村:帚笤加工是周柳人传统的手艺活,为了扩大生产,壮大规模,乡村两级积极扶持和引导,该村帚笤加工户发展到210户,参与编织800余人,年产帚笤13万把年收入8万元以上,提高了收益,带动了生产。全乡帚笤加工户达2100户,参与编织3800余人,年产帚笤210万把,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6)段沟竽席加工示范村:芋席加工一直是段沟人拿手的绝活,在乡、村两级的大力扶持下,该村芋席加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芋席编织加工户150户,参与人数400人左右,年产芋席、芋帘等3万个,年收入45万元以上,使该村农民偿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