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村现有9个合作社,284户,1171人,耕地2758亩,近年来全村形成了以制种玉米、葡萄、核桃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格局。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8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87元。近年来,友好村在市、县、镇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采取规划引导、政策驱动、宣传发动等措施,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素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近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稳定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完善生产制度,规范市场运营,加强日常监管,使玉米制种产业技术更成熟、优势更突出、秩序更规范。二是逐步壮大特色产业。根据全村实际,近年来共栽植露地葡萄600亩,薄壳核桃470亩。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逐步向专业化生产靠拢。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村上注册成立了金田农友特色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促农增收作用。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规范运作”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形式,促进土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五是不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相继组织实施了土地治理、农网改造、一事一议财政支农等项目,平整土地1000亩,完成田间道路建设3公里,衬砌渠道2.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300米,埋设输水管道3公里,为促农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规划建设富民小区,小区计划修建公寓楼5栋150户,2010年建成2栋60户,2011年新建3号公寓楼36户,该小区建成后和两个连片小康示范点将使全村90%以上的农户住上高标准小康住宅。同时,不断加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市县投资120万元实施了地源热泵供暖和增压变频供水工程,实现了小区低成本、高效益供热供水。投资130万元建成1.2万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硬化地坪5500平方米,修建150平方米的餐馆1处,购置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0(套)件,修建葡萄长廊80米,修建-围墙226米,硬化村社道路1.5公里。投资146万元建成1460平方米的集学校、村务活动中心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党群活动室、远程教育中心、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会议室,并在一楼设置了超市、村卫生所、图书阅览室等便民服务场所。同时,村上成了了红白理事会,并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制定了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确定专人加强对小区的管理,使居民生活逐步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三)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农村环保治理项目。村上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争取实施投资100万元的农村环保治理项目,开挖铺设排污管道1.2公里,建成1000平方米生物氧化塘1个,建设4000平方米垃圾填埋场一处,为全村环境美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美化绿化人居环境。在小区和文化健身广场内,栽植风景树1000株,修建花坛4个,种植各类花卉3500株;同时对小区对面的闫凉山进行绿化,建成泵房一个,架设低压线路100米,配套高扬程水泵一台,开挖蓄水池一个,铺设输水主管道280米,栽植松树、柏树、榆树等绿化树木2000株,绿化面积达40亩。三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严格落实“月末周五”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深入开展清洁卫生大行动,提高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普及率,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村容村貌整体改善。
(四)扎实开展各类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葡萄、薄壳核桃、精品瓜菜制种、劳务输出等产业,以产业发展定培训重点、以培训需求定受训对象,大力培养农民“土专家”、“田秀才”,不断提高群众务工技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近年来,全村经常性劳务输出人数达330多人,其中夫妻二人共同外出务工达76户。
二.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年来,通过稳定发展玉米制种产业,扶持发展葡萄、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劳务产业,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87元。
(二)群众生活更加舒适方便。近年来,通过修建富民小区、社区服务中心和实施供水、供暖、排污等工程,使群众实现了就近上学、就近就医、就近购物,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三)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道路改造等工程,使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开展群众道德评议、党员设岗评星等活动,引导群众逐步转变了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跟上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近几年,是全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全村面貌变化最大的几年,全村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友好村附近有香古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双泉湖、沙河望春等旅游景点,有临泽红枣、临泽沙河梨、圣泽牌红枣枸杞汁、小枣粽子、鸡肉卷子等特产。
一、近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稳定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完善生产制度,规范市场运营,加强日常监管,使玉米制种产业技术更成熟、优势更突出、秩序更规范。二是逐步壮大特色产业。根据全村实际,近年来共栽植露地葡萄600亩,薄壳核桃470亩。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逐步向专业化生产靠拢。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村上注册成立了金田农友特色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促农增收作用。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规范运作”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形式,促进土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五是不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相继组织实施了土地治理、农网改造、一事一议财政支农等项目,平整土地1000亩,完成田间道路建设3公里,衬砌渠道2.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300米,埋设输水管道3公里,为促农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规划建设富民小区,小区计划修建公寓楼5栋150户,2010年建成2栋60户,2011年新建3号公寓楼36户,该小区建成后和两个连片小康示范点将使全村90%以上的农户住上高标准小康住宅。同时,不断加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市县投资120万元实施了地源热泵供暖和增压变频供水工程,实现了小区低成本、高效益供热供水。投资130万元建成1.2万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硬化地坪5500平方米,修建150平方米的餐馆1处,购置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0(套)件,修建葡萄长廊80米,修建-围墙226米,硬化村社道路1.5公里。投资146万元建成1460平方米的集学校、村务活动中心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党群活动室、远程教育中心、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会议室,并在一楼设置了超市、村卫生所、图书阅览室等便民服务场所。同时,村上成了了红白理事会,并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制定了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确定专人加强对小区的管理,使居民生活逐步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三)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农村环保治理项目。村上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争取实施投资100万元的农村环保治理项目,开挖铺设排污管道1.2公里,建成1000平方米生物氧化塘1个,建设4000平方米垃圾填埋场一处,为全村环境美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美化绿化人居环境。在小区和文化健身广场内,栽植风景树1000株,修建花坛4个,种植各类花卉3500株;同时对小区对面的闫凉山进行绿化,建成泵房一个,架设低压线路100米,配套高扬程水泵一台,开挖蓄水池一个,铺设输水主管道280米,栽植松树、柏树、榆树等绿化树木2000株,绿化面积达40亩。三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严格落实“月末周五”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深入开展清洁卫生大行动,提高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普及率,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村容村貌整体改善。
(四)扎实开展各类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葡萄、薄壳核桃、精品瓜菜制种、劳务输出等产业,以产业发展定培训重点、以培训需求定受训对象,大力培养农民“土专家”、“田秀才”,不断提高群众务工技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近年来,全村经常性劳务输出人数达330多人,其中夫妻二人共同外出务工达76户。
二.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年来,通过稳定发展玉米制种产业,扶持发展葡萄、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劳务产业,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87元。
(二)群众生活更加舒适方便。近年来,通过修建富民小区、社区服务中心和实施供水、供暖、排污等工程,使群众实现了就近上学、就近就医、就近购物,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三)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道路改造等工程,使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开展群众道德评议、党员设岗评星等活动,引导群众逐步转变了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跟上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近几年,是全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全村面貌变化最大的几年,全村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友好村附近有香古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双泉湖、沙河望春等旅游景点,有临泽红枣、临泽沙河梨、圣泽牌红枣枸杞汁、小枣粽子、鸡肉卷子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