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仔村位于前亭镇中部,东与庄厝村、桥仔头村、过港村接壤,北与顶埕村及白竹湖农场交界,西邻大社村,南临前亭港,隔坑内山、食角山与庄厝村交界,地处前亭中心点,交通便利,前镇公里旅游线贯穿本村,与省道漳东线衔接。距漳州市区57公里,距漳浦县城58公里,北距东园镇高速公路出口17公里,南距赵家堡高速公路出口21公里,镇区每天都有通往漳州、厦门和漳浦县城的班车,村居环境优越,水泥路四通八达。共2个自然村,1间小学(前亭中心小学)和1间公立幼儿园,圩仔村是前亭镇农贸市场、农业银行的所在地,是前亭镇的商业中心,原前亭镇政府所在地。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即墟仔自然村、东园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圩仔,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安仁乡沙澳里。
元沿宋制,1322年元代至治年间,设安仁乡沙滨里,下设闾、邻,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闾。
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古称漳浦县二十三都嘉宾乡钦贤里沙澳村狮厝头(注,有的书称“狮厝头”为“西厝头”)。为当地黄氏先人最先建厝的地方。
前亭黄姓开基于明初洪武元年,开基祖师是南宋在广东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来到浦东(后改名浦西,址在今龙海市港尾镇境内)的侍臣黄材的曾孙仁夫之子均禄(从黄材之父天从公算起第六世),隆庆元年(1572年)始建大宗祠“鄂华堂”(址在今前亭镇大社村后埕)。
明朝末年、清时代,前亭古名梅亭,原来桥仔头附近有一座亭,后来前亭的黄姓在岩山南面五公庙前一大片梅林处再建一座石亭,称“梅亭”,有一年飓风把庙前成片的梅林和五公庙刮倒,而庙前的石亭却完好无损,当时贤长认为“梅亭”不吉利,决定仍称原来桥仔头的亭子为后亭,原来的梅亭则改名为前亭,以至前亭、后亭皆成为地名。清代后期,前亭成为大社村、圩仔村一带的总地名。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圩仔村仍隶属漳浦郡二十三都,因闽海战乱,清廷下令漳浦县沿海各都、保弃土(界外),清代在前亭设立后诞(注:今后亭)、姑垄、葛垄等保。 “迁界”村民迁走,“复界”后前亭人大都没有回居,以至人口甚少,所以前亭划属后诞保管辖。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漳浦沿海各保开始恢复。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前亭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圩仔村隶属于漳浦东路第五自治区(外东区)前亭保管辖。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圩仔村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前亭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圩仔村隶属漳浦前江乡前亭保。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圩仔村隶属漳浦前坪乡前亭保。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圩仔村隶属佛昙五区前亭墟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上半年,前亭原各保组织农民协议,参加农会会员1178人,以农会组织代替伪保甲权力,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富农土地1700多亩,农民实行平均分配,每人分得土地2亩左右,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圩仔村隶属前亭墟乡管辖。
1956年10月,成立过港乡,前亭墟乡与庄厝乡合并为前亭乡(管辖今大社、圩仔、庄厝);在今前亭镇地方共设四个乡:前亭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村,)、楼下乡(管辖今刘下村、文山村、顶埕村)、江口乡、过港乡(管辖今洛运村、过港村、田中央村)。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圩仔村隶属于前亭乡人民委员会管辖(乡长黄石文),前亭乡人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第五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佛昙)。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大社隶属于佛昙公社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墟仔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主任黄石文)。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圩仔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圩仔生产大队改为墟仔村,由于简写笔误,将“墟仔”写成“圩仔”,一直沿用至今。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圩仔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圩仔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从前水源缺乏,有“天公三天不下雨,农民走无路”的俗谚。解放后靠石过陂、赤兰溪水库以渠道灌溉,基本做到旱涝保收。现在由于水库的商业化运营,对农作物的种植构成较大的威胁。主要山脉有模山(海拔114米)、大寨山(海拔135米),以有一座古寨得名,始建年代不详。东西部为淤泥滩涂,南部前亭港为冲积淤泥滩涂,适宜海产养殖。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249户,人口2634人,外来人口约119人。全村劳动力1449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930人,2011年村财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全年农业总产值约4400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1900万元,渔业养殖业2500万元。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679.5亩(其中:水田1538亩、旱地2135亩、菜地6.5亩)、园地2156.4亩(其中果园1227.1亩、其它929.3亩)、林地236.4亩。是黄姓的聚集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海产主要有咸水鱼、虾、花蛤、泥蚶等。
1962年就海滩地围垦东、西二埭、造田约200亩,1994年由县主持,在花林、庄厝二村之间建成千米长堤,围垦“花厝垦区”3千亩,位于本村南部,结束了大社村、圩仔村和庄厝村长期因海界引起的纠纷局面。村集体有虾池727亩。
解放初期,大社、墟仔村共用一所小学,现有两间小学,前亭中心小学及大社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有前亭中心小学一所,校园面积50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82平方米,设12个班,学生365人,教师35人,三幢1600平方米的教学楼、办公楼。有一所公立幼儿园:圩仔幼儿园,半托入学。前亭水产职业中学(2004年更名为前亭中学)一所,校园面积39970平方米,教学楼和各种配套用楼面积5500平方米,设12个班,学生502人,教师55人,目前已经进入综合规划,配备电脑、实现办公教学自动化,师资雄厚,办学质量高。厦门中行副行长黄德根和中央交通部任职的黄金裕,就是从这两所学校培育出来的。由于发展的需要,前亭中心小学拟重新规划,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前亭中心校及中心小学将由圩仔村搬到大社村。原圩仔村中心小学改为前亭中心幼儿园。
前亭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覆盖本村。镇卫生院一所,村卫生所5间, 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有一家颇具规模的蜜源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在此落户,7家养猪场。
1999年建一条2公里长的村级水泥路,2000-2011年各建五条水泥路,分别为V334350623东园-港佛线0.56公里、代号V335350623圩仔村-漳东线0.902公里、代号V337350623竹围—圩仔0.634公里、代号V338350623厝边—圩仔0.56公里、代号V627350623古台山—漳东线1.021公里。是前亭镇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业中心。
【历史人物】陈国器,字鼎弼,漳浦县二十三都嘉宾乡钦贤里沙澳村石鼓社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中进士,崇祯七年任刑部主事,人称石鼓进士,积极关心家园公益事业,归田后,乡民为纪念其丰功伟绩,立碑标榜,即石鼓亭,至今完好无缺。为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
位于圩仔村东北部的狮猖山与螃蟹 山之间的“石鼓亭”(碑亭),1995年12月被漳浦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社已废。
1997年复建的“梅水宫”,供奉明代爱国忠贞民族英-道周及同时殉难的四位学生,左偏殿祀从石鼓慈济宫移入的三尊保生大帝,分别为红、黑、白三种脸容。
【历史事件】
1945年春,侵华日军陆军铃木第九师团由北方调防广州,与广州南支派遣军会合,经海路南下,途经金门、厦门,四艘先头军舰在漳浦菜屿列岛海面遭到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又自然保护区飞虎队)的袭击轰炸,炸沉1艘,重创3艘,只得转回厦门。由于补给困难,只得从陆路逃窜往广东日战区,6月29日,该部在德木光信大左的指挥下,分五批向港尾白坑、岛美登陆,其先头部队于1945年7月4日,由隆教乡进犯前亭乡的田中央、江口、桥仔头、圩仔、大社,7月7日,把所抓到的妇女强行关押在学校里进行0,群众财物被抢劫一空。8日,日军窜到到佛昙纯美中学,依旧抢掠财物,00女,杀耕牛,并把浮南桥(注:今佛昙桥)炸毁桥墩三座。并放出军犬,有2名不服的民夫活活被咬死。
【新中国人物】
黄顺和 福建体育学院副教授
黄国惠 福建体育学院副教授
黄家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黄国顺 安徽省体委教练
黄德根 泉州市中国银行行长
黄跃辉 厦门市集美水产学院教授
黄海憨 厦门市鼓浪屿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黄金裕 中央交通运输救助指挥处处长
黄锐达 漳州市龙文区交通局局长
黄杰成 漳浦县电力公司计划股股长
黄后山 宁德市福鼎县纪委副书记
黄瑞兴 前亭学区区长
黄仁杰 前亭中心校教导
高辉元 前亭中学教导处主任
黄月阳 厦门市同安区档案局
黄耀斌 漳浦县赤土中学校长
杨亚艺 赤土中心校校长
黄毅波 漳浦县法院副审判长
黄闽婷 新加坡留学博士
黄闽姗 新加坡留学硕士
黄日发 深圳市漳浦县同乡会副会长,创办松岗福安线厂。
圩仔村附近有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过港王加禄故居、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漳州花博园、天福茶博物院等旅游景点,有前亭沙虾、旧镇大蚝、漳浦沙西红鲟、乌石荔枝、沙西榕树盆景等特产。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即墟仔自然村、东园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圩仔,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安仁乡沙澳里。
元沿宋制,1322年元代至治年间,设安仁乡沙滨里,下设闾、邻,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闾。
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古称漳浦县二十三都嘉宾乡钦贤里沙澳村狮厝头(注,有的书称“狮厝头”为“西厝头”)。为当地黄氏先人最先建厝的地方。
前亭黄姓开基于明初洪武元年,开基祖师是南宋在广东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来到浦东(后改名浦西,址在今龙海市港尾镇境内)的侍臣黄材的曾孙仁夫之子均禄(从黄材之父天从公算起第六世),隆庆元年(1572年)始建大宗祠“鄂华堂”(址在今前亭镇大社村后埕)。
明朝末年、清时代,前亭古名梅亭,原来桥仔头附近有一座亭,后来前亭的黄姓在岩山南面五公庙前一大片梅林处再建一座石亭,称“梅亭”,有一年飓风把庙前成片的梅林和五公庙刮倒,而庙前的石亭却完好无损,当时贤长认为“梅亭”不吉利,决定仍称原来桥仔头的亭子为后亭,原来的梅亭则改名为前亭,以至前亭、后亭皆成为地名。清代后期,前亭成为大社村、圩仔村一带的总地名。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圩仔村仍隶属漳浦郡二十三都,因闽海战乱,清廷下令漳浦县沿海各都、保弃土(界外),清代在前亭设立后诞(注:今后亭)、姑垄、葛垄等保。 “迁界”村民迁走,“复界”后前亭人大都没有回居,以至人口甚少,所以前亭划属后诞保管辖。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漳浦沿海各保开始恢复。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前亭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圩仔村隶属于漳浦东路第五自治区(外东区)前亭保管辖。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圩仔村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前亭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圩仔村隶属漳浦前江乡前亭保。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圩仔村隶属漳浦前坪乡前亭保。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圩仔村隶属佛昙五区前亭墟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上半年,前亭原各保组织农民协议,参加农会会员1178人,以农会组织代替伪保甲权力,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富农土地1700多亩,农民实行平均分配,每人分得土地2亩左右,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圩仔村隶属前亭墟乡管辖。
1956年10月,成立过港乡,前亭墟乡与庄厝乡合并为前亭乡(管辖今大社、圩仔、庄厝);在今前亭镇地方共设四个乡:前亭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村,)、楼下乡(管辖今刘下村、文山村、顶埕村)、江口乡、过港乡(管辖今洛运村、过港村、田中央村)。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圩仔村隶属于前亭乡人民委员会管辖(乡长黄石文),前亭乡人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第五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佛昙)。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大社隶属于佛昙公社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墟仔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主任黄石文)。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圩仔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圩仔生产大队改为墟仔村,由于简写笔误,将“墟仔”写成“圩仔”,一直沿用至今。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圩仔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圩仔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从前水源缺乏,有“天公三天不下雨,农民走无路”的俗谚。解放后靠石过陂、赤兰溪水库以渠道灌溉,基本做到旱涝保收。现在由于水库的商业化运营,对农作物的种植构成较大的威胁。主要山脉有模山(海拔114米)、大寨山(海拔135米),以有一座古寨得名,始建年代不详。东西部为淤泥滩涂,南部前亭港为冲积淤泥滩涂,适宜海产养殖。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249户,人口2634人,外来人口约119人。全村劳动力1449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930人,2011年村财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全年农业总产值约4400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1900万元,渔业养殖业2500万元。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679.5亩(其中:水田1538亩、旱地2135亩、菜地6.5亩)、园地2156.4亩(其中果园1227.1亩、其它929.3亩)、林地236.4亩。是黄姓的聚集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海产主要有咸水鱼、虾、花蛤、泥蚶等。
1962年就海滩地围垦东、西二埭、造田约200亩,1994年由县主持,在花林、庄厝二村之间建成千米长堤,围垦“花厝垦区”3千亩,位于本村南部,结束了大社村、圩仔村和庄厝村长期因海界引起的纠纷局面。村集体有虾池727亩。
解放初期,大社、墟仔村共用一所小学,现有两间小学,前亭中心小学及大社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有前亭中心小学一所,校园面积50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82平方米,设12个班,学生365人,教师35人,三幢1600平方米的教学楼、办公楼。有一所公立幼儿园:圩仔幼儿园,半托入学。前亭水产职业中学(2004年更名为前亭中学)一所,校园面积39970平方米,教学楼和各种配套用楼面积5500平方米,设12个班,学生502人,教师55人,目前已经进入综合规划,配备电脑、实现办公教学自动化,师资雄厚,办学质量高。厦门中行副行长黄德根和中央交通部任职的黄金裕,就是从这两所学校培育出来的。由于发展的需要,前亭中心小学拟重新规划,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前亭中心校及中心小学将由圩仔村搬到大社村。原圩仔村中心小学改为前亭中心幼儿园。
前亭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覆盖本村。镇卫生院一所,村卫生所5间, 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有一家颇具规模的蜜源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在此落户,7家养猪场。
1999年建一条2公里长的村级水泥路,2000-2011年各建五条水泥路,分别为V334350623东园-港佛线0.56公里、代号V335350623圩仔村-漳东线0.902公里、代号V337350623竹围—圩仔0.634公里、代号V338350623厝边—圩仔0.56公里、代号V627350623古台山—漳东线1.021公里。是前亭镇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业中心。
【历史人物】陈国器,字鼎弼,漳浦县二十三都嘉宾乡钦贤里沙澳村石鼓社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中进士,崇祯七年任刑部主事,人称石鼓进士,积极关心家园公益事业,归田后,乡民为纪念其丰功伟绩,立碑标榜,即石鼓亭,至今完好无缺。为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
位于圩仔村东北部的狮猖山与螃蟹 山之间的“石鼓亭”(碑亭),1995年12月被漳浦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社已废。
1997年复建的“梅水宫”,供奉明代爱国忠贞民族英-道周及同时殉难的四位学生,左偏殿祀从石鼓慈济宫移入的三尊保生大帝,分别为红、黑、白三种脸容。
【历史事件】
1945年春,侵华日军陆军铃木第九师团由北方调防广州,与广州南支派遣军会合,经海路南下,途经金门、厦门,四艘先头军舰在漳浦菜屿列岛海面遭到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又自然保护区飞虎队)的袭击轰炸,炸沉1艘,重创3艘,只得转回厦门。由于补给困难,只得从陆路逃窜往广东日战区,6月29日,该部在德木光信大左的指挥下,分五批向港尾白坑、岛美登陆,其先头部队于1945年7月4日,由隆教乡进犯前亭乡的田中央、江口、桥仔头、圩仔、大社,7月7日,把所抓到的妇女强行关押在学校里进行0,群众财物被抢劫一空。8日,日军窜到到佛昙纯美中学,依旧抢掠财物,00女,杀耕牛,并把浮南桥(注:今佛昙桥)炸毁桥墩三座。并放出军犬,有2名不服的民夫活活被咬死。
【新中国人物】
黄顺和 福建体育学院副教授
黄国惠 福建体育学院副教授
黄家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黄国顺 安徽省体委教练
黄德根 泉州市中国银行行长
黄跃辉 厦门市集美水产学院教授
黄海憨 厦门市鼓浪屿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黄金裕 中央交通运输救助指挥处处长
黄锐达 漳州市龙文区交通局局长
黄杰成 漳浦县电力公司计划股股长
黄后山 宁德市福鼎县纪委副书记
黄瑞兴 前亭学区区长
黄仁杰 前亭中心校教导
高辉元 前亭中学教导处主任
黄月阳 厦门市同安区档案局
黄耀斌 漳浦县赤土中学校长
杨亚艺 赤土中心校校长
黄毅波 漳浦县法院副审判长
黄闽婷 新加坡留学博士
黄闽姗 新加坡留学硕士
黄日发 深圳市漳浦县同乡会副会长,创办松岗福安线厂。
圩仔村附近有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过港王加禄故居、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漳州花博园、天福茶博物院等旅游景点,有前亭沙虾、旧镇大蚝、漳浦沙西红鲟、乌石荔枝、沙西榕树盆景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