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村基本情况
1、政区概况:
村名来历:据史记载,宋朝时期因战争逃入,人民散居到深山老林避难,分别居住在小瓦自然村、陈坑自然村、小杜自然村、大科自然村、杨梅坑自然村。因五个自然村的中心点在杨梅坑自然村,又有小杜、杨梅坑等自然村,所以取名小梅村。
解放初期,小梅村成立于1951年属名峡阳第七区小梅村,后成立峡阳公社更名为峡阳公社小梅大队,沿用至今成立峡阳后更名为小梅村。
其中:上瓦自然村在1956年因离峡阳镇新兴街较近,并入新兴街一本,1957年又回到小梅村。从1951年成立小梅村就辖原有的五个自然村,后在1961年因五个自然村分布较为分散,难于管理,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为陈坑村(辖陈坑自然村和上瓦自然村),小杜村(辖小杜自然村和大科自然村),小梅村(辖杨梅坑自然村)。分为三个村至1966年又重新合并为小梅村至今。
2、基本情况:小梅村辖五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11年常住总户数464户1787人。其中男性934人,占52.2%;女性853人,占47.8%;14岁以下292人,占16.3%;15—64岁1260人,占70.5%;65岁以上265人,占14.8%。民族大部分为汉族,只有姓钟氏10余人为苗族,后因70年代户口簿换,又被误抄为汉族。姓氏分布;杨梅坑自然村主要以姓范和姓魏为主要姓氏。陈坑自然村主要以姓严和姓谢为主要姓氏。小杜自然村主要以姓范和姓黄为主要姓氏。大科自然村主要以姓吴和姓赵为主要姓氏。上瓦自然村以姓吴和姓邬姓骆为主要姓氏。其它约有20余个姓氏人口比例较少。山林地总面积26800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人。
3、特色:
特色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食用菌(竹荪)烟叶为辅。山林地主要是种植林木、毛竹、果树,每年盛产木材、笋干、毛竹、山茶油等农产品,养殖业以养猪、养肉鸡和养蛋鸭为主。
小梅村附近有峡阳应环秀墓、峡阳应氏状元陵、峡阳应氏状元祠、峡阳八字桥、屏山书院、庄武王庙等旅游景点,有南平烤烟、延平百合、龙凤汤、南平笋燕、樟湖光饼等特产。
1、政区概况:
村名来历:据史记载,宋朝时期因战争逃入,人民散居到深山老林避难,分别居住在小瓦自然村、陈坑自然村、小杜自然村、大科自然村、杨梅坑自然村。因五个自然村的中心点在杨梅坑自然村,又有小杜、杨梅坑等自然村,所以取名小梅村。
解放初期,小梅村成立于1951年属名峡阳第七区小梅村,后成立峡阳公社更名为峡阳公社小梅大队,沿用至今成立峡阳后更名为小梅村。
其中:上瓦自然村在1956年因离峡阳镇新兴街较近,并入新兴街一本,1957年又回到小梅村。从1951年成立小梅村就辖原有的五个自然村,后在1961年因五个自然村分布较为分散,难于管理,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为陈坑村(辖陈坑自然村和上瓦自然村),小杜村(辖小杜自然村和大科自然村),小梅村(辖杨梅坑自然村)。分为三个村至1966年又重新合并为小梅村至今。
2、基本情况:小梅村辖五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11年常住总户数464户1787人。其中男性934人,占52.2%;女性853人,占47.8%;14岁以下292人,占16.3%;15—64岁1260人,占70.5%;65岁以上265人,占14.8%。民族大部分为汉族,只有姓钟氏10余人为苗族,后因70年代户口簿换,又被误抄为汉族。姓氏分布;杨梅坑自然村主要以姓范和姓魏为主要姓氏。陈坑自然村主要以姓严和姓谢为主要姓氏。小杜自然村主要以姓范和姓黄为主要姓氏。大科自然村主要以姓吴和姓赵为主要姓氏。上瓦自然村以姓吴和姓邬姓骆为主要姓氏。其它约有20余个姓氏人口比例较少。山林地总面积26800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人。
3、特色:
特色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食用菌(竹荪)烟叶为辅。山林地主要是种植林木、毛竹、果树,每年盛产木材、笋干、毛竹、山茶油等农产品,养殖业以养猪、养肉鸡和养蛋鸭为主。
小梅村附近有峡阳应环秀墓、峡阳应氏状元陵、峡阳应氏状元祠、峡阳八字桥、屏山书院、庄武王庙等旅游景点,有南平烤烟、延平百合、龙凤汤、南平笋燕、樟湖光饼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