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石蚶公路西侧。其西接锦亭、北连洋井、东与莲塘相望,聚落依山坡呈块状分布。因周围三面高地,中间地势低凹,故称“龙窟”。 宋代杂姓聚居,后洪氏人丁兴盛,遂改称“洪窟”。境内山峰有九龙山、奄山。
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8年设置洪窟大队;1984年改称洪窟,辖洪窟、洋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于洪窟。人口4500多人,主要姓氏为洪姓,其次为自宝盖镇塘边迁徙而来的蔡姓。洪氏肇居洪窟,乃翰林学士洪迈之子十七郎洪石缨,于南宋淳熙年间从江西乐平迁徙而来。
洋井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1公里,南与洪窟相接,西与洪尾、东与埭尾为邻,聚落依山坡呈长块状分布。村落地势低落,自洪窟望去,整个村落犹在井中,又因西北临海,故取名洋井。(陈益世)
洪窟村附近有石狮晋江姑嫂塔、朝天寺、泉州港古建筑、虎岫禅寺、六胜塔等旅游景点,有红膏蟹、永宁太平洋牡蛎、古浮紫菜、甜粿、石狮甜粿等特产。
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8年设置洪窟大队;1984年改称洪窟,辖洪窟、洋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于洪窟。人口4500多人,主要姓氏为洪姓,其次为自宝盖镇塘边迁徙而来的蔡姓。洪氏肇居洪窟,乃翰林学士洪迈之子十七郎洪石缨,于南宋淳熙年间从江西乐平迁徙而来。
洋井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1公里,南与洪窟相接,西与洪尾、东与埭尾为邻,聚落依山坡呈长块状分布。村落地势低落,自洪窟望去,整个村落犹在井中,又因西北临海,故取名洋井。(陈益世)
洪窟村附近有石狮晋江姑嫂塔、朝天寺、泉州港古建筑、虎岫禅寺、六胜塔等旅游景点,有红膏蟹、永宁太平洋牡蛎、古浮紫菜、甜粿、石狮甜粿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