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坐落于“杆山”之前而得名,因“前”与“头”方言同义,故取名“杆头”。因“杆”与“官”谐音,杆山又称为官山,“官山”以此成为杆头的雅称。如施氏家谱即称为《官山浔海施氏家谱》,村中小学曾命名为“官山小学”。
又因“杆”与“竿”相通,明清时称为“竿头”,见于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二十一《铺递志》。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实行严厉的迁界政策,将泉州沿海百姓内迁。当年,永宁沿海一带被划为界外,永宁卫城城墙被拆毁,城石搬运至竿头,修建“竿头寨”。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关隘志》记载:“竿头寨,在十九都。周一百七十丈四尺,基广一丈一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一。”竿头寨寨门取名“永靖门”(寨门石刻现为石狮市博物馆收藏)。后来,竿头寨逐渐废弃。现寨城不复存在,但是“竿头寨”、“寨城脚”等地名仍流传至今。
杆头与坑东毗邻,因坑东古称“古东”,故杆头亦称“古西”。2003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曾在宝盖镇许坑后山坡上清理发掘一座明代古墓葬。墓碑镌刻“古西”。据台湾《古西蔡氏家谱》记载,杆头古称“古西”,蔡氏聚居于“西宅口”(这一角落地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年间,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古西蔡氏陆续移居台湾。为保持与祖家的血脉亲情,迁台蔡氏沿用“古西”地名,作为家族灯号,成为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李国宏)
杆头村附近有宝盖山、景胜别墅、石狮晋江姑嫂塔、朝天寺、泉州港古建筑等旅游景点,有永宁太平洋牡蛎、古浮紫菜、甜粿、石狮甜粿、安海捆蹄等特产。
又因“杆”与“竿”相通,明清时称为“竿头”,见于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二十一《铺递志》。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实行严厉的迁界政策,将泉州沿海百姓内迁。当年,永宁沿海一带被划为界外,永宁卫城城墙被拆毁,城石搬运至竿头,修建“竿头寨”。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关隘志》记载:“竿头寨,在十九都。周一百七十丈四尺,基广一丈一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一。”竿头寨寨门取名“永靖门”(寨门石刻现为石狮市博物馆收藏)。后来,竿头寨逐渐废弃。现寨城不复存在,但是“竿头寨”、“寨城脚”等地名仍流传至今。
杆头与坑东毗邻,因坑东古称“古东”,故杆头亦称“古西”。2003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曾在宝盖镇许坑后山坡上清理发掘一座明代古墓葬。墓碑镌刻“古西”。据台湾《古西蔡氏家谱》记载,杆头古称“古西”,蔡氏聚居于“西宅口”(这一角落地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年间,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古西蔡氏陆续移居台湾。为保持与祖家的血脉亲情,迁台蔡氏沿用“古西”地名,作为家族灯号,成为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李国宏)
杆头村附近有宝盖山、景胜别墅、石狮晋江姑嫂塔、朝天寺、泉州港古建筑等旅游景点,有永宁太平洋牡蛎、古浮紫菜、甜粿、石狮甜粿、安海捆蹄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