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墘村位于乌礁岛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全村东西总长约2公里。东邻下楼村,西、北分别与南书村港西自然村、港东自然社相接,西南临锦江。全村1108户4653人。
一、政区沿革
溪墘村在明朝时为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民国28年12月龙溪县第六区合作乡溪墘前、溪墘后两保。民国36年属龙溪县乌礁乡溪墘保。1950年为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溪墘村。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溪墘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1958年9月为海鹰人民公社溪墘耕作管理区。1959年3月为紫泥人民公社溪墘生产大队。1967年为龙海县紫泥人民公社溪墘大队革委会。1984年为紫泥乡溪墘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墘村。
二、姓氏源流
溪墘村原为徐、黄、江、郭、钱、安、陈、林等10多姓的杂居地,其中徐姓最早在溪墘建社。康姓约于1400年迁入,现占全村人口的大多数,原居住的其他姓氏逐渐迁出。
溪墘康氏源自征闽越部队,干戈平息后,就地戍边垦地,居住在康厝林社(今角美镇沙坂村),繁衍发展到18个角落。后因村民与官府发生冲突,为避朝庭派兵问罪,而四散逃亡。康厝林社就此解体,变成废墟(民国时遗迹尚存),劫难后幸存“五山”(同安禾山、南安崧山、永春凤山、莆田梨山、龙海安山)。安山始祖中德生四子,景惠、景隆、景山、景助。溪墘一世祖一说为景助,一说为康定。据传,其辗转于海澄豆巷、山后英地社和紫泥南书港西社,最后在溪仔墘页仔角落租房定居、开基,历经600年,传至今26世,人口近5000人。
溪墘康氏历代在厝中厅门口挂竹架,竹架-“京兆”二字,纪念康氏祖先从河南开封京都而来,这也是康氏四大衍派之一的“京兆”衍派。祖先陵墓碑刻“礁南”为社名,一般对外沿袭明朝建制“增兴”社名。现祭祀亡者的祭文亦沿续“漳州府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的读法。
溪墘康氏第二房迁居今华安县沙建镇建村朝营社,传至今22世,50多户、300多人,并繁衍牛头坂社和银塘社。明嘉靖末年,溪墘村康大顺迁广东潮州府潮阳县黄陇都倚沟村(今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倚沟村),传至今18世,400多户、3000多人。溪墘康氏十世时分衍台湾沟墘建社立业(今台湾省台中市南屯区),至20世纪30年代尚有联系,现已无联系。溪墘康氏十四世左右,纯齐开基今港尾镇石坑村田辽社,传至今14世,22户、116人。1870年左右,溪墘康氏十六世有兄弟二人迁居福河(今榜山镇福河村),传至今5代,39户、198人。20世纪30-40年代,溪墘康氏为了逃避-抓壮丁,有许多人逃避到石码港口桥社和蔬菜社定居,现港口桥康氏有105户、520人,蔬菜社10多户、50多人。
此外,有黄姓188人、林姓169人、吴姓160人、姚姓97人、郭姓88人、江姓81人、陈姓73人、庄姓68人、王姓55人,还有郑、张、高、方、杨、谢、何、李、连、叶、蔡、刘、许、周、洪、单、徐、欧、邹、柯、沈、曾等共59姓。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民谣有言:“溪墘本姓康,米缸在海中央。出门拼生死,三餐填肚肠”。这是溪墘人世代以海为生的写照。
溪墘村人多地少,可供开发围垦的浅滩有限,造就以海为生的传统经济模式。海蛎养殖:首创人工养殖海蛎的方法,在浅滩处建造专供海蛎生长的场所(俗称蚵埕)。溪墘历代先辈在九龙江口围了几十围蚵埕。20世纪70年代各生产队又扩大范围。80年代是村民集资或贷款、个体或合伙大力发展蚵埕的鼎盛时期,原属集体的蚵埕也因体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户,当时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亩。同时引进深水吊蚵养殖。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纷纷到晋江、惠安、云霄、诏安、东山、厦门、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深水吊蚵养殖,总数5000多亩,成为一大支柱产业。现养殖面积4000亩,产量160万斤,产值800万元。螃蟹捕捞:发明了“兰宅”船捕捞螃蟹,其船底形似鸡蛋,能经受风浪颠簸。1985年,全村有“兰宅”船80艘,从业120户,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捞100多斤螃蟹。后来又发展用流刺网具捕捞螃蟹,船也由人工和风帆动力改为机械动力。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没有村民从事螃蟹捕捞业。紫菜养殖:20世纪70年代引入,至80年代已发展到1000多亩。现从事紫菜养殖的村民都到外地进行养殖。1985年全村钓鱼专业队有150多艘船,鱼货全部售给厦门外贸公司。现钓鲈鱼、石斑鱼专业队已撤销。近年来,村里耕地大多改为“虾池”。另有蛏埕200多亩。
近年来,部分村民到漳州、厦门、石码、深圳、湛江等城市专营海产品,部分村民办起了海产品加工厂。2005年,康源盛等人集资5000多万元建造万吨机械化造船厂,占地100亩,从业人员50多人,年产值2000万元。有80多艘大型的捞沙船(每艘价值200多万元),产值1亿元左右。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机修店、零配件店、摩托车维修店共26家。
1977年,村里开始规划巷口、大菜园、圣殿、上洋、下尾、锦州6个自然村的新村建设;现大菜园建成98座、下尾建成40座、圣殿建成24座、上洋建成80座、锦州建成60座,同时进行新村的水泥路面建设。全村普及用电和自来水,电视机、电话基本普及,村民大多数以电、液化气为烹饪燃料。1989年荣获全国百个村镇建设、福建省十个村镇建设先进村称号。
新中国成立前,在黄氏祠堂兴办初级小学。1959年改办六年制完全小学-溪墘小学。1966年增办1班农业中学,1970年改办初级中学,后迁至港东社为乌礁中学。溪墘小学是原乌礁岛的中心小学,1970年投建8间教室,1985年建一座三层楼和一座二层教学楼,取名增兴楼。现有14个班,学生420人,教师20人。
1964年在溪墘渡口与南书村的岸边建造了三孔的红旗水闸,使溪墘港集灌溉、排涝、避风的功能。
四、宗 祠
康氏大宗———追远堂 始建年代不详,是溪墘康氏最大宗祠,座落于村中央的下埕社。坐向丑未兼癸丁,地理“母鸡穴”,象征鸡鸣头声、富有智慧和创造、财丁贵并茂、福禄寿齐全。1992年由村民捐资20多万元重新建设,同年完工。重建后的宗祠仍保持原来的格局,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后有一排三间厢房,进深20.5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宗祠正面牌匾-“康氏大宗”,门前有重镌古祠联云:“追宗念祖躬而敬,远子近孙泽奕昌”。前堂中挂“节孝”牌匾,后堂中挂“父子贡元”牌匾,后堂祖龛前挂堂号牌匾“追远”,左边挂“文魁”,右边挂“武魁”,祖龛内供奉始祖神位(原神位牌1958年被毁)。门前挂灯“奉政大夫”。祠堂前原有一口池塘,重建后改为广场,长50米、宽11米。每年正月十五日新婚夫妇都要到祠堂祭祖,提灯回家,意为添贵丁发大财。当年生男孩的人家要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到祠堂祭祖,并向本社的村民分饼。每年正月十一和冬至日春秋二祭。每年的祭祖都要由大房长子孙开祠堂门。新婚青年男女都要到“追远堂”祖祠拜祭祖先。亡故者埋葬前都要把棺材抬绕过祖祠。族谱在0期间烧毁。
大、三房祠堂 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二进堂,前面有旗杆石,门前挂灯“荣禄大夫”(一品官),堂号棋盘角康彀兄弟连试“存爱堂”,地理“凤凰穴”。每年春秋二祭与追远堂同样。解放初期原貌依存,后来作为生产队仓库队部,1984年改建成村办公楼和电影院,1991年又改建为一座两层办公楼和幼儿园至今。
棋盘祠堂 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在大、三房祠堂右边,与其共用地理“凤凰穴”,主地理在两宗祠中的“巷中”为“凤凰”的主骨,两间祠堂为翅膀,象征凤凰展翅高飞、前程无量。堂号棋盘角康彀兄弟连试“存爱堂”,每年春秋二祭与追远堂同样。
上厝祠堂 位于下尾社,建于清朝道光年间。2003年捐资22万元重建,坐北向南,二进堂,门前挂牌匾“康氏祠堂”,对联:“上代祖先行仁德,厝成裔孙丁财旺”,中有天井,后堂上方牌匾“绍衣堂”,后堂供奉三代祖康汉明。祠堂总长31.45米,面宽10.6米,堂进深20.3米,建筑面积212平方米,前有广场,左右立旗杆一对。
大房祖公厅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南向北,解放初期原貌依存,1958年神牌被毁,1961年改建为生产队仓库至今。
郭氏祠堂 位于下尾社,始建年代据传比康氏祠堂还早。曾作为仓库,现已毁。
黄氏祠堂 一座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不详。坐西向东,堂深10.8米,面宽7.45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后改为坐北向南。正月初六与冬至祭祖。1955年作为生产队间,后拆除改建为生产队蘑菇房。1982年倒塌。一座位于下尾瓦社,坐北向南,据传与城仔内社黄氏祠堂同宗的兄弟分支,正月二十三与八月初八祭祖。民国时期作为乡政府办公场所,解放后作为学校。1970年学校改建,作为操场至今。
江氏祠堂 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比康氏祠堂还早。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堂深18.6米,面宽9.45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曾三次修葺,最后一次修葺为1925年左右。1958年作为村发电厂和碾米厂至今。
五、文物古迹
北极殿 俗称玄天上帝公庙。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不详。1985年重建。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面宽10米,堂深15米,堂后厢房深5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殿堂前挂“北极殿”,天井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福德正神菩萨。后殿正中堂为玄天上帝、玄天二帝、玄天三帝菩萨,左边为泗洲佛祖菩萨,右边为注生娘妈菩萨。前面有广场,广场左边有一戏台,右边有棵榕树。原神像于1967年被烧毁,1979年重雕,1999年被盗,2000年再雕。
南海殿 位于下尾瓦社,始建年代不详。原存遗址,1958年拆除,1985年重建。面宽11.65米,深18.8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二进殿,殿前正中牌匾“南海殿”,中有天井,天井两边是栏亭,左栏亭为伽兰王爷,右栏亭为福德正神菩萨,栏亭左上方为元帅爷菩萨,右边为注生娘妈菩萨,后殿正中为南海佛祖菩萨,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王妈菩萨。殿前戏台1座(原为池塘,后填塘为广场)。每年六月十八日为圣诞日。
中府庙 为溪墘村最早的庙宇之一,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1995年10月重建,坐北向南,面宽9.3米,深16.9米,建筑面积157平方米。二进殿,殿前牌匾“中府庙”,门前联云:“增福景祚锡社稷风调雨顺,兴仁德普济黎庶吉庆安康”。前殿为厅堂,中有天井,天井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福德正神菩萨,后殿前左边为泗洲佛祖菩萨,右边为蔡妈夫人菩萨。殿后中堂为中府元帅菩萨,左边为王公菩萨,右边为王妈菩萨,左边有一边门,右边内侧放置八件武器(刀、斧、枪、锤等)和肃静、回避牌子。门联:增福景祚锡社稷风调雨顺,兴仁德普济黎庶吉庆平安。堂联:土厚泉甘面里鱼旗符牧梦,地灵人杰一方萧鼓迓神麻。
镇霞宫 位于港口社,始建年代不详。1998年5月捐资14万元重建。坐东向西,一进殿,面宽6.2米,深11.4米,占地面积70平方米。殿前上方牌匾“万年堂”,殿前楹联云:“中天开泰万民平安,坛地继盛百世福泽”。殿堂正中中坛元帅菩萨,左边先生公菩萨,右边福德正社菩萨。殿前增建四柱亭阁,面宽6.2米,深3.8米,亭阁上方牌匾“镇霞宫”。亭阁楹联云:“霞宫安顺协力三坛,镇境平安兴旺万年”。
厂官爷庙 专管做醮之事,位于下埕社,中府庙后,始建年代不详。1997年重建,坐北向南,一进庙,呈长方形,面宽9.3米,深4.7米,面积44平方米。庙中堂为厂官爷菩萨,左边为屯目公,右边为福德正神。
镇天宫 位于洲仔社,始建年代不详。1986年重建,一进殿,面宽4.1米,深6.7米,建筑面积25.5平方米。殿门上方牌匾“镇天宫”。正中堂法天圣者菩萨,左边伽兰爷公,右边福德正神菩萨,楹联:“世居福郡转临漳,赤脚收来行正法”。
安天宫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1988年捐资7万元重建,一进殿,面宽5.33米,深7.8米,建筑面积41.6平方米。殿门上方牌匾“安天宫”,中堂初祖祖师菩萨,左边菜祖菩萨。
澎岩宫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面宽3.8米,深6.9米,建筑面积26平方米。所祈菩萨俗称老祖师叔,据说是初祖祖师的师傅。
天上圣母庙 位于港口社渡口,原居中府庙,1998年移现址暂安位。其专门保佑海上生产和“跑船人”。
旧城墙 位于城仔内社,为宋代防海盗的“砂规”建筑,现保存仅3处。旧城门宽1.31米,高2.52米,城墙“砂规”厚度0.45米,长度向东延伸20米,向北延伸15米。
两广夫人兄弟大厝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上世纪初重修一次。两座大厝坐南向北,结构一样,并排对齐,相隔1.1米。大厝内各有四房一厅,厝后各有两房一厅,两侧有三厅六个小厢房。大厝与后房有一长方形小埕相隔,大厝与厢房相隔1.4米,大厝前各有11×9.2米埕,厢房为20.5×5.7米。墙壁用砂规和熟砖头砌成,前面开挖一口大池塘,地理为“龟穴”。现保存较好。
武举人大厝 位于城仔内社,坐南向北。大厝为二进,宽12米、长20米,前面两房一厅,中为天井,旁边有凉亭。后面四房一厅,厅边放置锤、刀、枪等武器。两侧建有厢房,宽7米、长20米,与大厝各有2.5米内埕相隔。大厝全部为砂规墙壁,现保存较好。
华侨大厝 清朝末由印尼华侨康仕途所建。康仕途有7个儿子,这座大厝是为在国内生活的两个儿子建的。坐北向南,长39.26米,宽13.05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由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前厅为二房一厅,中厅有四房一厅,后厅有二房一厅,前厅与中厅之间有一长13.05米、宽4.5米的内埕相隔,中厅与后厅有一长13.05米、宽3.98米的内埕相隔。虽年久失修,但外貌依旧。
六、历史事件
-同志视察溪墘村 1971年7月5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农业口负责人-,从石码乘木舢板船渡江来到溪墘村调查。在村部,他观看墙壁上村干部和群众写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心得体会,并听取村干部的汇报,又到打谷场观看村民打谷,询问村民怎样用沿路晒着的竹笼捕螃蟹的,以及海上生产的情况。村干部向他汇报溪墘村“二分土地上革命”,以海为生,向山要粮,向海发展,以及海产蚵、螃蟹、石斑鱼闻名东南亚和欧美的情况。-听后,夸奖溪墘村是个了不起的“鱼米之乡”。在回县城的路上,他十分亲切地招呼送饭给母亲吃的小孩康和平,看到饭是干饭,菜里有鱼有肉,连说“很好,很好”。-的到来鼓舞了溪墘村民进一步开拓发展,使溪墘村成为当时福建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1972年在《福建日报》 上被通报表扬,省委、省政府奖励“洛阳”40马力拖拉机1台。-当选0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主席后,为了纪念他到溪墘视察,溪墘村在村部创办一个展览馆。
七、名优特产
溪墘红膏蟹(红蟳) 产于九龙江下游咸、淡水汇合处,盛产期是每年的八、九月。母蟹待产卵时期,蟹壳下布满鲜红色的膏状的卵,就叫红膏蟹。红膏蟹味道鲜美,可蒸、煮、煎等做法,加入桂圆干肉、麻油、姜、米酒、红糖同煮,是妇女坐月子滋补身体的上品。
溪墘蚵仔煎 用鲜美的蚵肉1斤,加入2两地瓜粉,蒜、盐、味精适量,搅均,放入已用2两花生油爆热的锅内,煎熟起锅前加入1个搅均的鸭蛋,再煎熟起锅,放在瓷盘,在盘中加半两香菜和一碟辣椒酱或蕃茄酱,这就是美味的溪墘蚵仔煎。其状似冰冻却热气腾腾,是佐酒好菜,待客佳品。
溪墘村附近有龙佳生态温泉山庄、凤凰山荔海、漳州南炮台、紫云岩、天一总局等旅游景点,有金定鸭、紫泥北岸篮、溪墘红蟳、金定鸭、白水贡糖等特产。
一、政区沿革
溪墘村在明朝时为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民国28年12月龙溪县第六区合作乡溪墘前、溪墘后两保。民国36年属龙溪县乌礁乡溪墘保。1950年为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溪墘村。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溪墘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1958年9月为海鹰人民公社溪墘耕作管理区。1959年3月为紫泥人民公社溪墘生产大队。1967年为龙海县紫泥人民公社溪墘大队革委会。1984年为紫泥乡溪墘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墘村。
二、姓氏源流
溪墘村原为徐、黄、江、郭、钱、安、陈、林等10多姓的杂居地,其中徐姓最早在溪墘建社。康姓约于1400年迁入,现占全村人口的大多数,原居住的其他姓氏逐渐迁出。
溪墘康氏源自征闽越部队,干戈平息后,就地戍边垦地,居住在康厝林社(今角美镇沙坂村),繁衍发展到18个角落。后因村民与官府发生冲突,为避朝庭派兵问罪,而四散逃亡。康厝林社就此解体,变成废墟(民国时遗迹尚存),劫难后幸存“五山”(同安禾山、南安崧山、永春凤山、莆田梨山、龙海安山)。安山始祖中德生四子,景惠、景隆、景山、景助。溪墘一世祖一说为景助,一说为康定。据传,其辗转于海澄豆巷、山后英地社和紫泥南书港西社,最后在溪仔墘页仔角落租房定居、开基,历经600年,传至今26世,人口近5000人。
溪墘康氏历代在厝中厅门口挂竹架,竹架-“京兆”二字,纪念康氏祖先从河南开封京都而来,这也是康氏四大衍派之一的“京兆”衍派。祖先陵墓碑刻“礁南”为社名,一般对外沿袭明朝建制“增兴”社名。现祭祀亡者的祭文亦沿续“漳州府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的读法。
溪墘康氏第二房迁居今华安县沙建镇建村朝营社,传至今22世,50多户、300多人,并繁衍牛头坂社和银塘社。明嘉靖末年,溪墘村康大顺迁广东潮州府潮阳县黄陇都倚沟村(今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倚沟村),传至今18世,400多户、3000多人。溪墘康氏十世时分衍台湾沟墘建社立业(今台湾省台中市南屯区),至20世纪30年代尚有联系,现已无联系。溪墘康氏十四世左右,纯齐开基今港尾镇石坑村田辽社,传至今14世,22户、116人。1870年左右,溪墘康氏十六世有兄弟二人迁居福河(今榜山镇福河村),传至今5代,39户、198人。20世纪30-40年代,溪墘康氏为了逃避-抓壮丁,有许多人逃避到石码港口桥社和蔬菜社定居,现港口桥康氏有105户、520人,蔬菜社10多户、50多人。
此外,有黄姓188人、林姓169人、吴姓160人、姚姓97人、郭姓88人、江姓81人、陈姓73人、庄姓68人、王姓55人,还有郑、张、高、方、杨、谢、何、李、连、叶、蔡、刘、许、周、洪、单、徐、欧、邹、柯、沈、曾等共59姓。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民谣有言:“溪墘本姓康,米缸在海中央。出门拼生死,三餐填肚肠”。这是溪墘人世代以海为生的写照。
溪墘村人多地少,可供开发围垦的浅滩有限,造就以海为生的传统经济模式。海蛎养殖:首创人工养殖海蛎的方法,在浅滩处建造专供海蛎生长的场所(俗称蚵埕)。溪墘历代先辈在九龙江口围了几十围蚵埕。20世纪70年代各生产队又扩大范围。80年代是村民集资或贷款、个体或合伙大力发展蚵埕的鼎盛时期,原属集体的蚵埕也因体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户,当时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亩。同时引进深水吊蚵养殖。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纷纷到晋江、惠安、云霄、诏安、东山、厦门、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深水吊蚵养殖,总数5000多亩,成为一大支柱产业。现养殖面积4000亩,产量160万斤,产值800万元。螃蟹捕捞:发明了“兰宅”船捕捞螃蟹,其船底形似鸡蛋,能经受风浪颠簸。1985年,全村有“兰宅”船80艘,从业120户,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捞100多斤螃蟹。后来又发展用流刺网具捕捞螃蟹,船也由人工和风帆动力改为机械动力。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没有村民从事螃蟹捕捞业。紫菜养殖:20世纪70年代引入,至80年代已发展到1000多亩。现从事紫菜养殖的村民都到外地进行养殖。1985年全村钓鱼专业队有150多艘船,鱼货全部售给厦门外贸公司。现钓鲈鱼、石斑鱼专业队已撤销。近年来,村里耕地大多改为“虾池”。另有蛏埕200多亩。
近年来,部分村民到漳州、厦门、石码、深圳、湛江等城市专营海产品,部分村民办起了海产品加工厂。2005年,康源盛等人集资5000多万元建造万吨机械化造船厂,占地100亩,从业人员50多人,年产值2000万元。有80多艘大型的捞沙船(每艘价值200多万元),产值1亿元左右。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机修店、零配件店、摩托车维修店共26家。
1977年,村里开始规划巷口、大菜园、圣殿、上洋、下尾、锦州6个自然村的新村建设;现大菜园建成98座、下尾建成40座、圣殿建成24座、上洋建成80座、锦州建成60座,同时进行新村的水泥路面建设。全村普及用电和自来水,电视机、电话基本普及,村民大多数以电、液化气为烹饪燃料。1989年荣获全国百个村镇建设、福建省十个村镇建设先进村称号。
新中国成立前,在黄氏祠堂兴办初级小学。1959年改办六年制完全小学-溪墘小学。1966年增办1班农业中学,1970年改办初级中学,后迁至港东社为乌礁中学。溪墘小学是原乌礁岛的中心小学,1970年投建8间教室,1985年建一座三层楼和一座二层教学楼,取名增兴楼。现有14个班,学生420人,教师20人。
1964年在溪墘渡口与南书村的岸边建造了三孔的红旗水闸,使溪墘港集灌溉、排涝、避风的功能。
四、宗 祠
康氏大宗———追远堂 始建年代不详,是溪墘康氏最大宗祠,座落于村中央的下埕社。坐向丑未兼癸丁,地理“母鸡穴”,象征鸡鸣头声、富有智慧和创造、财丁贵并茂、福禄寿齐全。1992年由村民捐资20多万元重新建设,同年完工。重建后的宗祠仍保持原来的格局,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后有一排三间厢房,进深20.5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宗祠正面牌匾-“康氏大宗”,门前有重镌古祠联云:“追宗念祖躬而敬,远子近孙泽奕昌”。前堂中挂“节孝”牌匾,后堂中挂“父子贡元”牌匾,后堂祖龛前挂堂号牌匾“追远”,左边挂“文魁”,右边挂“武魁”,祖龛内供奉始祖神位(原神位牌1958年被毁)。门前挂灯“奉政大夫”。祠堂前原有一口池塘,重建后改为广场,长50米、宽11米。每年正月十五日新婚夫妇都要到祠堂祭祖,提灯回家,意为添贵丁发大财。当年生男孩的人家要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到祠堂祭祖,并向本社的村民分饼。每年正月十一和冬至日春秋二祭。每年的祭祖都要由大房长子孙开祠堂门。新婚青年男女都要到“追远堂”祖祠拜祭祖先。亡故者埋葬前都要把棺材抬绕过祖祠。族谱在0期间烧毁。
大、三房祠堂 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二进堂,前面有旗杆石,门前挂灯“荣禄大夫”(一品官),堂号棋盘角康彀兄弟连试“存爱堂”,地理“凤凰穴”。每年春秋二祭与追远堂同样。解放初期原貌依存,后来作为生产队仓库队部,1984年改建成村办公楼和电影院,1991年又改建为一座两层办公楼和幼儿园至今。
棋盘祠堂 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在大、三房祠堂右边,与其共用地理“凤凰穴”,主地理在两宗祠中的“巷中”为“凤凰”的主骨,两间祠堂为翅膀,象征凤凰展翅高飞、前程无量。堂号棋盘角康彀兄弟连试“存爱堂”,每年春秋二祭与追远堂同样。
上厝祠堂 位于下尾社,建于清朝道光年间。2003年捐资22万元重建,坐北向南,二进堂,门前挂牌匾“康氏祠堂”,对联:“上代祖先行仁德,厝成裔孙丁财旺”,中有天井,后堂上方牌匾“绍衣堂”,后堂供奉三代祖康汉明。祠堂总长31.45米,面宽10.6米,堂进深20.3米,建筑面积212平方米,前有广场,左右立旗杆一对。
大房祖公厅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南向北,解放初期原貌依存,1958年神牌被毁,1961年改建为生产队仓库至今。
郭氏祠堂 位于下尾社,始建年代据传比康氏祠堂还早。曾作为仓库,现已毁。
黄氏祠堂 一座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不详。坐西向东,堂深10.8米,面宽7.45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后改为坐北向南。正月初六与冬至祭祖。1955年作为生产队间,后拆除改建为生产队蘑菇房。1982年倒塌。一座位于下尾瓦社,坐北向南,据传与城仔内社黄氏祠堂同宗的兄弟分支,正月二十三与八月初八祭祖。民国时期作为乡政府办公场所,解放后作为学校。1970年学校改建,作为操场至今。
江氏祠堂 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比康氏祠堂还早。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堂深18.6米,面宽9.45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曾三次修葺,最后一次修葺为1925年左右。1958年作为村发电厂和碾米厂至今。
五、文物古迹
北极殿 俗称玄天上帝公庙。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不详。1985年重建。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面宽10米,堂深15米,堂后厢房深5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殿堂前挂“北极殿”,天井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福德正神菩萨。后殿正中堂为玄天上帝、玄天二帝、玄天三帝菩萨,左边为泗洲佛祖菩萨,右边为注生娘妈菩萨。前面有广场,广场左边有一戏台,右边有棵榕树。原神像于1967年被烧毁,1979年重雕,1999年被盗,2000年再雕。
南海殿 位于下尾瓦社,始建年代不详。原存遗址,1958年拆除,1985年重建。面宽11.65米,深18.8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二进殿,殿前正中牌匾“南海殿”,中有天井,天井两边是栏亭,左栏亭为伽兰王爷,右栏亭为福德正神菩萨,栏亭左上方为元帅爷菩萨,右边为注生娘妈菩萨,后殿正中为南海佛祖菩萨,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王妈菩萨。殿前戏台1座(原为池塘,后填塘为广场)。每年六月十八日为圣诞日。
中府庙 为溪墘村最早的庙宇之一,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1995年10月重建,坐北向南,面宽9.3米,深16.9米,建筑面积157平方米。二进殿,殿前牌匾“中府庙”,门前联云:“增福景祚锡社稷风调雨顺,兴仁德普济黎庶吉庆安康”。前殿为厅堂,中有天井,天井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福德正神菩萨,后殿前左边为泗洲佛祖菩萨,右边为蔡妈夫人菩萨。殿后中堂为中府元帅菩萨,左边为王公菩萨,右边为王妈菩萨,左边有一边门,右边内侧放置八件武器(刀、斧、枪、锤等)和肃静、回避牌子。门联:增福景祚锡社稷风调雨顺,兴仁德普济黎庶吉庆平安。堂联:土厚泉甘面里鱼旗符牧梦,地灵人杰一方萧鼓迓神麻。
镇霞宫 位于港口社,始建年代不详。1998年5月捐资14万元重建。坐东向西,一进殿,面宽6.2米,深11.4米,占地面积70平方米。殿前上方牌匾“万年堂”,殿前楹联云:“中天开泰万民平安,坛地继盛百世福泽”。殿堂正中中坛元帅菩萨,左边先生公菩萨,右边福德正社菩萨。殿前增建四柱亭阁,面宽6.2米,深3.8米,亭阁上方牌匾“镇霞宫”。亭阁楹联云:“霞宫安顺协力三坛,镇境平安兴旺万年”。
厂官爷庙 专管做醮之事,位于下埕社,中府庙后,始建年代不详。1997年重建,坐北向南,一进庙,呈长方形,面宽9.3米,深4.7米,面积44平方米。庙中堂为厂官爷菩萨,左边为屯目公,右边为福德正神。
镇天宫 位于洲仔社,始建年代不详。1986年重建,一进殿,面宽4.1米,深6.7米,建筑面积25.5平方米。殿门上方牌匾“镇天宫”。正中堂法天圣者菩萨,左边伽兰爷公,右边福德正神菩萨,楹联:“世居福郡转临漳,赤脚收来行正法”。
安天宫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1988年捐资7万元重建,一进殿,面宽5.33米,深7.8米,建筑面积41.6平方米。殿门上方牌匾“安天宫”,中堂初祖祖师菩萨,左边菜祖菩萨。
澎岩宫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面宽3.8米,深6.9米,建筑面积26平方米。所祈菩萨俗称老祖师叔,据说是初祖祖师的师傅。
天上圣母庙 位于港口社渡口,原居中府庙,1998年移现址暂安位。其专门保佑海上生产和“跑船人”。
旧城墙 位于城仔内社,为宋代防海盗的“砂规”建筑,现保存仅3处。旧城门宽1.31米,高2.52米,城墙“砂规”厚度0.45米,长度向东延伸20米,向北延伸15米。
两广夫人兄弟大厝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上世纪初重修一次。两座大厝坐南向北,结构一样,并排对齐,相隔1.1米。大厝内各有四房一厅,厝后各有两房一厅,两侧有三厅六个小厢房。大厝与后房有一长方形小埕相隔,大厝与厢房相隔1.4米,大厝前各有11×9.2米埕,厢房为20.5×5.7米。墙壁用砂规和熟砖头砌成,前面开挖一口大池塘,地理为“龟穴”。现保存较好。
武举人大厝 位于城仔内社,坐南向北。大厝为二进,宽12米、长20米,前面两房一厅,中为天井,旁边有凉亭。后面四房一厅,厅边放置锤、刀、枪等武器。两侧建有厢房,宽7米、长20米,与大厝各有2.5米内埕相隔。大厝全部为砂规墙壁,现保存较好。
华侨大厝 清朝末由印尼华侨康仕途所建。康仕途有7个儿子,这座大厝是为在国内生活的两个儿子建的。坐北向南,长39.26米,宽13.05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由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前厅为二房一厅,中厅有四房一厅,后厅有二房一厅,前厅与中厅之间有一长13.05米、宽4.5米的内埕相隔,中厅与后厅有一长13.05米、宽3.98米的内埕相隔。虽年久失修,但外貌依旧。
六、历史事件
-同志视察溪墘村 1971年7月5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农业口负责人-,从石码乘木舢板船渡江来到溪墘村调查。在村部,他观看墙壁上村干部和群众写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心得体会,并听取村干部的汇报,又到打谷场观看村民打谷,询问村民怎样用沿路晒着的竹笼捕螃蟹的,以及海上生产的情况。村干部向他汇报溪墘村“二分土地上革命”,以海为生,向山要粮,向海发展,以及海产蚵、螃蟹、石斑鱼闻名东南亚和欧美的情况。-听后,夸奖溪墘村是个了不起的“鱼米之乡”。在回县城的路上,他十分亲切地招呼送饭给母亲吃的小孩康和平,看到饭是干饭,菜里有鱼有肉,连说“很好,很好”。-的到来鼓舞了溪墘村民进一步开拓发展,使溪墘村成为当时福建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1972年在《福建日报》 上被通报表扬,省委、省政府奖励“洛阳”40马力拖拉机1台。-当选0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主席后,为了纪念他到溪墘视察,溪墘村在村部创办一个展览馆。
七、名优特产
溪墘红膏蟹(红蟳) 产于九龙江下游咸、淡水汇合处,盛产期是每年的八、九月。母蟹待产卵时期,蟹壳下布满鲜红色的膏状的卵,就叫红膏蟹。红膏蟹味道鲜美,可蒸、煮、煎等做法,加入桂圆干肉、麻油、姜、米酒、红糖同煮,是妇女坐月子滋补身体的上品。
溪墘蚵仔煎 用鲜美的蚵肉1斤,加入2两地瓜粉,蒜、盐、味精适量,搅均,放入已用2两花生油爆热的锅内,煎熟起锅前加入1个搅均的鸭蛋,再煎熟起锅,放在瓷盘,在盘中加半两香菜和一碟辣椒酱或蕃茄酱,这就是美味的溪墘蚵仔煎。其状似冰冻却热气腾腾,是佐酒好菜,待客佳品。
溪墘村附近有龙佳生态温泉山庄、凤凰山荔海、漳州南炮台、紫云岩、天一总局等旅游景点,有金定鸭、紫泥北岸篮、溪墘红蟳、金定鸭、白水贡糖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