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苏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金井镇,位于金井镇北部,北间隔湖流沟(乌漏沟),与深沪华海村、华山村交界,南与新市村相依,东临埔宅村,西毗山头,距金井镇政府驻地3公里。截止2008年,辖区面积:1629亩,602户,2343人。山苏村由沟顶、新乡、中寮、后寮、五块寮、枪寮六个片区组成。
地名含义
相传宋时,其地有个苏纯安秀才,年半百,膝下有女,爱如掌上明珠,故于宅中为其女修筑一座梳妆楼。“梳妆”与“苏庄”谐音,村名由比而来。明清曾有郭、安、柯、陈、施、庄姓氏在此一带定居,周边是一片荒郊。今仅施、安两姓有住户。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深沪坫头村施答公于嘉庆元年(1796年)率次子国排择居沟顶村。随后,衙口等村施氏相继聚姓沟南,取名沟下村。当时,拓荒者用树木作梁柱架屋顶,取杆草篱周边、盖厝面。人们称之“寮内”,俗称“苏庄埔”,隶属“沙岗”之一。1950年民主建政,山头、新街和华山、华海并入山苏乡。初时以“苏山乡”报批,后发现罗溪区也有个“苏山乡”,即更名“山苏乡”。村名、体制沿袭至今。别称:苏庄铺、寮内。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苏元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埔坑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山苏大队;1984年改金井镇山苏村委会。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至30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除种植甘薯、花生、大小麦等农作物外,注重发展中小企业,主要为服装厂,中外合资来料加工厂等。
交通运输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带动下,该村环村公路铺设已经完成,公路连接泉州至围头公路。
名胜古迹
清嘉庆年间(1976年—1820年),村东建有苏兴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村西建有苏安宫。
山苏村附近有福全古城、西资寺石佛造像、福全所城、西资岩寺、沿海妈祖史迹、围头“八二三”炮战遗址、晋井双塔、石圳成美小学校舍、1-4号炮台、战地坑道、围头民兵哨所、围头古渡头、围头“八·二三”炮战遗迹等旅游景点。
地名含义
相传宋时,其地有个苏纯安秀才,年半百,膝下有女,爱如掌上明珠,故于宅中为其女修筑一座梳妆楼。“梳妆”与“苏庄”谐音,村名由比而来。明清曾有郭、安、柯、陈、施、庄姓氏在此一带定居,周边是一片荒郊。今仅施、安两姓有住户。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深沪坫头村施答公于嘉庆元年(1796年)率次子国排择居沟顶村。随后,衙口等村施氏相继聚姓沟南,取名沟下村。当时,拓荒者用树木作梁柱架屋顶,取杆草篱周边、盖厝面。人们称之“寮内”,俗称“苏庄埔”,隶属“沙岗”之一。1950年民主建政,山头、新街和华山、华海并入山苏乡。初时以“苏山乡”报批,后发现罗溪区也有个“苏山乡”,即更名“山苏乡”。村名、体制沿袭至今。别称:苏庄铺、寮内。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苏元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埔坑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山苏大队;1984年改金井镇山苏村委会。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至30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除种植甘薯、花生、大小麦等农作物外,注重发展中小企业,主要为服装厂,中外合资来料加工厂等。
交通运输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带动下,该村环村公路铺设已经完成,公路连接泉州至围头公路。
名胜古迹
清嘉庆年间(1976年—1820年),村东建有苏兴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村西建有苏安宫。
山苏村附近有福全古城、西资寺石佛造像、福全所城、西资岩寺、沿海妈祖史迹、围头“八二三”炮战遗址、晋井双塔、石圳成美小学校舍、1-4号炮台、战地坑道、围头民兵哨所、围头古渡头、围头“八·二三”炮战遗迹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