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洋村概况
张洋村系涵江区新县镇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涵江区北部山区,距涵江34公里。因东边有四座大山起伏高低似两象相连之势,山麓的小平原称之为象洋,后因“象”与“张”莆仙谐音之演变而成为现在的张洋。东与新县村交界,西与墘顶村接壤,南与巩溪村夹漈山相邻,北与大洋乡可山村毗邻。
全村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8人,总户数328户。
张洋村古有莆田至福州的古驿道经过,今有新白公路经过,交通便捷。
张洋村地处湘溪下游,古驿道旁有一座亭名为东山亭,是行人休息避雨之地,亭旁边有块岩石高2米、宽5米,上有宋代崖刻“祝圣放生池”还有元代崖刻“德政碑”、“去思碑”,据传亭内住着八仙中的何仙姑,有一天,神仙用船载着米、猪等驶向湘溪上游,何仙姑正在溪边洗衣,船从仙姑面前经过,神问仙姑船上载着何物,仙姑答船上载着是沙和石头,即时船不动了,变成了沙和石,因而张洋沿溪尽是沙和石,至今张洋村湘溪下游两岸多是沙和石。
张洋村新白公路旁有一座千年古刹崇福寺,建于宋初,历经数代重修至今保存原貌,但因年久风化,今又筹资数十万元,重新扩建,现已基本完成,建成古色古香、美观、雅致、大方的寺院。村北有田螺古石高80米、宽60米,巧夺天工、形象逼真,西有莲花峰、桃源寨,兴化四尹邬鸠中题莲花峰:“叠叠晴峦紫色浓,宛然天外削芙蓉。何年太华峰头种,移向前山屏画中。”
张洋村南有新白公路环绕而过,北有石板铺设的古驿道直通福州,村间有一条硬化的村道全长1.3公里,又建了一座桥把被湘溪分成两处的田楼自然村连在一起,交通十分方便。
张洋村特产丰富,湘溪两岸具有丰富的沙石资源,山上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盛产枇杷、板栗、柿子,每年种植蘑菇数百座,是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收入。
张洋村附近有夹漈草堂、瑞云山森林公园、白塘秋月、雁阵山、陈应功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莆田桂圆、红团、蓼花与麻筒、莆田红团、莆田蘑菇罐头等特产。
张洋村系涵江区新县镇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涵江区北部山区,距涵江34公里。因东边有四座大山起伏高低似两象相连之势,山麓的小平原称之为象洋,后因“象”与“张”莆仙谐音之演变而成为现在的张洋。东与新县村交界,西与墘顶村接壤,南与巩溪村夹漈山相邻,北与大洋乡可山村毗邻。
全村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8人,总户数328户。
张洋村古有莆田至福州的古驿道经过,今有新白公路经过,交通便捷。
张洋村地处湘溪下游,古驿道旁有一座亭名为东山亭,是行人休息避雨之地,亭旁边有块岩石高2米、宽5米,上有宋代崖刻“祝圣放生池”还有元代崖刻“德政碑”、“去思碑”,据传亭内住着八仙中的何仙姑,有一天,神仙用船载着米、猪等驶向湘溪上游,何仙姑正在溪边洗衣,船从仙姑面前经过,神问仙姑船上载着何物,仙姑答船上载着是沙和石头,即时船不动了,变成了沙和石,因而张洋沿溪尽是沙和石,至今张洋村湘溪下游两岸多是沙和石。
张洋村新白公路旁有一座千年古刹崇福寺,建于宋初,历经数代重修至今保存原貌,但因年久风化,今又筹资数十万元,重新扩建,现已基本完成,建成古色古香、美观、雅致、大方的寺院。村北有田螺古石高80米、宽60米,巧夺天工、形象逼真,西有莲花峰、桃源寨,兴化四尹邬鸠中题莲花峰:“叠叠晴峦紫色浓,宛然天外削芙蓉。何年太华峰头种,移向前山屏画中。”
张洋村南有新白公路环绕而过,北有石板铺设的古驿道直通福州,村间有一条硬化的村道全长1.3公里,又建了一座桥把被湘溪分成两处的田楼自然村连在一起,交通十分方便。
张洋村特产丰富,湘溪两岸具有丰富的沙石资源,山上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盛产枇杷、板栗、柿子,每年种植蘑菇数百座,是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收入。
张洋村附近有夹漈草堂、瑞云山森林公园、白塘秋月、雁阵山、陈应功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莆田桂圆、红团、蓼花与麻筒、莆田红团、莆田蘑菇罐头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