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9 21:52:55]
江汉区境域是古汉口镇发源地,迄今有500年悠久历史。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汉江下游发生改道,在郭茨口一段裁弯取直,主河道从龟山北麓汇入长江,自此汉口从汉阳析出。嗣后,汉口凭借“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地理位置优势,迅速崛起,发展成商埠。至明末清初,汉口已是“楚中第一繁盛处”,与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江汉地区是古汉口镇发祥地,区境南部汉江入江口沿岸,是汉口居民最早定居和商业发展中心地带。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沿河一带街市已显示其繁盛。集稼嘴、打扣巷、四官殿等码头及黄陂街一线,人烟稠密,商贾辐辏,呈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繁华景象。其后,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自明代中期汉口形成直至清末,江汉境域一直归汉阳府所属汉阳县管辖。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汉阳县始设巡检司,管理汉口镇,境域属之。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汉口巡检司治所由汉水南岸的崇信坊迁到北岸汉口一侧。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成仁义、礼智两个分司,管理汉口居仁、由义和循礼、大智四坊。其中循礼坊在今江汉区境内,其余三坊在今硚口、江岸区内,礼智分司署设于境内统一街万寿巷。两分司署之上,设汉阳县同知署,署衙驻境内四官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朝廷实行“阳夏分治”,在汉口置夏口厅,其治所驻境内二盛巷。自此境域改属夏口厅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境域隶属夏口县,划为第三区。民国15年(1926年),国民政府废夏口县,设汉口市;次年,在境内天元善堂(旧址在今民主街)建汉口市政府大楼,境域属汉口市第三区所辖。民国21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区。民国34年(1945年)底,改保甲区为自治区,境域分属新安、三民、云樵、永清4个区公所管辖。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11月,境域成立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隶属武汉市;1952年7月,更名为江汉区人民政府。自建区至今,江汉区一直是武汉市中心城区和重要商贸金融区。
江汉地区是古汉口镇发祥地,区境南部汉江入江口沿岸,是汉口居民最早定居和商业发展中心地带。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沿河一带街市已显示其繁盛。集稼嘴、打扣巷、四官殿等码头及黄陂街一线,人烟稠密,商贾辐辏,呈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繁华景象。其后,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自明代中期汉口形成直至清末,江汉境域一直归汉阳府所属汉阳县管辖。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汉阳县始设巡检司,管理汉口镇,境域属之。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汉口巡检司治所由汉水南岸的崇信坊迁到北岸汉口一侧。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成仁义、礼智两个分司,管理汉口居仁、由义和循礼、大智四坊。其中循礼坊在今江汉区境内,其余三坊在今硚口、江岸区内,礼智分司署设于境内统一街万寿巷。两分司署之上,设汉阳县同知署,署衙驻境内四官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朝廷实行“阳夏分治”,在汉口置夏口厅,其治所驻境内二盛巷。自此境域改属夏口厅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境域隶属夏口县,划为第三区。民国15年(1926年),国民政府废夏口县,设汉口市;次年,在境内天元善堂(旧址在今民主街)建汉口市政府大楼,境域属汉口市第三区所辖。民国21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区。民国34年(1945年)底,改保甲区为自治区,境域分属新安、三民、云樵、永清4个区公所管辖。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11月,境域成立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隶属武汉市;1952年7月,更名为江汉区人民政府。自建区至今,江汉区一直是武汉市中心城区和重要商贸金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