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及迁涉
霞坑古称蛇坑,形状为蛇而得名,歙县城关出东门60里,发源于清凉峰北侧的槐源河,流泾60里在霞坑河谷地段,冲击成一长条形5里长、里许宽的平川,是多山少地的歙县南乡面积最大的一块平谷。村前面对著名的柳亭山,是被今日国内外摄影师称为人间仙境的石潭九坑十八(士太)众山庄,霞坑村的后面的龙山可一直蜒棉到七姑尖、清凉峰。
历史有记载的开辟霞坑河谷的主要为方、吴二姓,在明、清代以后陆续有潘、洪、李、许、黄、胡、钱、王、姚、叶、郑等姓氏迁入,虽吴姓占主导地位,但各姓和睦相处,成为徽州罕见的各姓杂居的村庄。
解放后在霞坑村成为乡、公社、镇的行政机关后,陆续有其他姓氏迁入。
方蒙迁居霞坑左昌干和方氏十二派 方氏始祖在汉平帝元始间,即公元零零年间,汉黟侯方储的祖父方紘公避王莽篡位难,于公元000九年过江,迁居歙县之东乡即今之淳安县,方储公第三十七世孙方蒙,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0-970年)始迁居霞坑左昌干,即今霞坑镇政府与河政所在地一带,方氏祖先於宋代就修建了左昌碣,灌溉着下游的几百亩水田,这是歙县最早修建的水碣之一。方蒙公的后裔再迁到附近的苏村,并由苏村迁淳安帮源、佘坡、(石番)溪、老竹源、柘源、茆田、临河、联墅、潜口、后市等地,从这些地方又分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直至台湾,衍繁为方氏十二大派。
石潭吴氏主要居住地 霞坑村古时为石潭乡管辖,是石潭吴姓两堂的主要居住地,今霞坑村的坑士川、半源、利石、霞井、坝坑几个居民点吴姓自都是明代就迁自石潭,并在各地建了分祠。
霞坑的兴起得益於杭徽公路,自1936年杭徽公路建设后,成为附近几大村镇里方、石潭、金村、上干、溪上及昌溪水南等地的交通要冲,自起商业手工业兴起,解放后成为乡、公社、镇的所在地,尤其是近30年人口急增,成为附近山庄移民的第一站。
二、宗 祠
霞坑村原有祠堂四座,即方氏真应庙、吴氏余庆堂、潘氏祠、李氏祠,今全部被毁。
方氏真应庙 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说是徽州建立宗祠之始。宋代为纪念方氏始祖方储,宋政和七年(1114年)丁酉,奉敕建立庙宇,名曰真应庙,在歙邑南柳亭山下。明清以后又由专祠(专门纪念汉黟侯方储)转化为方氏宗祠,后成为方氏十二派总祠堂,即全国方氏总祠,有“万派朝宗”和“散处留千派,寻源总一家”之称,歙县柳山方氏的真应庙建于北宋初年,这在当时徽州甚至全国开辟了以姓氏为中心的宗族祠庙先河。可见柳山方氏真应庙在国内在徽州的地位是别无仅有的。
二十卷的《柳亭山真应庙方氏会宗统谱》是今国内外研究徽州宗族的主要资料,今存美国日本各一套。庙存谱文革被毁。
方氏真应庙在五八年-时办农具厂,1968年文革时拆其砖木修建霞坑中学,彻底被毁,今仅留地基。
吴氏余庆堂即现在戏台址,解放后为霞坑粮站,文革时拆毁。
潘氏宗祠五八年成为公社政府办公用,后被拆。
李氏宗祠,长毛后就破败,土改时分给唐姓居住。
三、古迹
左昌寺 宋绍兴四年建在柳亭山顶,明季毁。
左昌碣和天井潭 左昌碣在槐源桥旁,灌田一百八十亩余,之上有天井潭,深四十余丈,旁有石笋,高出水面,潭畔石壁崖横一石磴,可坐以垂钓,风景绝佳。
霞坑村附近有石潭、冯仁镜宅、蔚积堂、荫德堂、承华宝阙、胡氏宗祠二奉厅等旅游景点,有黄山毛峰、三潭枇杷、歙砚、大方茶、黄山白茶等特产。
霞坑古称蛇坑,形状为蛇而得名,歙县城关出东门60里,发源于清凉峰北侧的槐源河,流泾60里在霞坑河谷地段,冲击成一长条形5里长、里许宽的平川,是多山少地的歙县南乡面积最大的一块平谷。村前面对著名的柳亭山,是被今日国内外摄影师称为人间仙境的石潭九坑十八(士太)众山庄,霞坑村的后面的龙山可一直蜒棉到七姑尖、清凉峰。
历史有记载的开辟霞坑河谷的主要为方、吴二姓,在明、清代以后陆续有潘、洪、李、许、黄、胡、钱、王、姚、叶、郑等姓氏迁入,虽吴姓占主导地位,但各姓和睦相处,成为徽州罕见的各姓杂居的村庄。
解放后在霞坑村成为乡、公社、镇的行政机关后,陆续有其他姓氏迁入。
方蒙迁居霞坑左昌干和方氏十二派 方氏始祖在汉平帝元始间,即公元零零年间,汉黟侯方储的祖父方紘公避王莽篡位难,于公元000九年过江,迁居歙县之东乡即今之淳安县,方储公第三十七世孙方蒙,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0-970年)始迁居霞坑左昌干,即今霞坑镇政府与河政所在地一带,方氏祖先於宋代就修建了左昌碣,灌溉着下游的几百亩水田,这是歙县最早修建的水碣之一。方蒙公的后裔再迁到附近的苏村,并由苏村迁淳安帮源、佘坡、(石番)溪、老竹源、柘源、茆田、临河、联墅、潜口、后市等地,从这些地方又分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直至台湾,衍繁为方氏十二大派。
石潭吴氏主要居住地 霞坑村古时为石潭乡管辖,是石潭吴姓两堂的主要居住地,今霞坑村的坑士川、半源、利石、霞井、坝坑几个居民点吴姓自都是明代就迁自石潭,并在各地建了分祠。
霞坑的兴起得益於杭徽公路,自1936年杭徽公路建设后,成为附近几大村镇里方、石潭、金村、上干、溪上及昌溪水南等地的交通要冲,自起商业手工业兴起,解放后成为乡、公社、镇的所在地,尤其是近30年人口急增,成为附近山庄移民的第一站。
二、宗 祠
霞坑村原有祠堂四座,即方氏真应庙、吴氏余庆堂、潘氏祠、李氏祠,今全部被毁。
方氏真应庙 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说是徽州建立宗祠之始。宋代为纪念方氏始祖方储,宋政和七年(1114年)丁酉,奉敕建立庙宇,名曰真应庙,在歙邑南柳亭山下。明清以后又由专祠(专门纪念汉黟侯方储)转化为方氏宗祠,后成为方氏十二派总祠堂,即全国方氏总祠,有“万派朝宗”和“散处留千派,寻源总一家”之称,歙县柳山方氏的真应庙建于北宋初年,这在当时徽州甚至全国开辟了以姓氏为中心的宗族祠庙先河。可见柳山方氏真应庙在国内在徽州的地位是别无仅有的。
二十卷的《柳亭山真应庙方氏会宗统谱》是今国内外研究徽州宗族的主要资料,今存美国日本各一套。庙存谱文革被毁。
方氏真应庙在五八年-时办农具厂,1968年文革时拆其砖木修建霞坑中学,彻底被毁,今仅留地基。
吴氏余庆堂即现在戏台址,解放后为霞坑粮站,文革时拆毁。
潘氏宗祠五八年成为公社政府办公用,后被拆。
李氏宗祠,长毛后就破败,土改时分给唐姓居住。
三、古迹
左昌寺 宋绍兴四年建在柳亭山顶,明季毁。
左昌碣和天井潭 左昌碣在槐源桥旁,灌田一百八十亩余,之上有天井潭,深四十余丈,旁有石笋,高出水面,潭畔石壁崖横一石磴,可坐以垂钓,风景绝佳。
霞坑村附近有石潭、冯仁镜宅、蔚积堂、荫德堂、承华宝阙、胡氏宗祠二奉厅等旅游景点,有黄山毛峰、三潭枇杷、歙砚、大方茶、黄山白茶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