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岭村位于千岭乡南,向义公路末端,东隔小赛湖与汪岭村相望,西临龙湖,北与青龙村为邻,南与义乡村接壤,南北狭长地带呈“生姜垒”状。辖17个村民小组,493户,1943人,耕地面积1235亩,地域范围2.25平方公里,驻地孙家岭,距乡政府10公里。
解放初,孙岭设乡,1958年与义乡社合并为营。1961年与义乡分开,名为孙岭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全村属丘陵地区,居民以农业为主,少量渔业。1987~1993年主产优秀白蜡晾晒烟。当地人多地少,劳力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且逐年向城镇转移,经济发展较快。
全村1987年居民住户通电,2000年国家投资农网改造更新,建变电台2座,共80千伏安;自建小型农用电力灌溉站11处,共116.5千瓦。
1998~1999年水灾,内涝超历史,孙岭与义乡交界处“三关塘”陆路交通中断3个月。当年开仓借粮172500公斤;居民住房开始低房高迁,移民建镇点2处,建筑面积达2400平方米。2000~2003年平均每年有7%的居民由土砖瓦房高迁新建成钢混结构楼房。2002年村部危房改造为楼房。黑白、彩电入户99%,闭路电视2003年全面开通。70%居民生活已饮用卫生水。
有个体经商经销点8处,村级卫生所1个,兽医专业人员2人,有小学1所。
1994年计税面积1236亩,2000年税改费计税面积调整为1235亩。
村境内的横路洲、毛于畈和蒋家庄占地面积1200亩,可耕种面积主产水稻。2001年,由宿松县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桂金德承包退耕还林。
西湖圩面积40亩,当地村民与村承包耕种,大坝外圩1200亩,由千岭乡政府与汇口镇政府续签10年合同,即自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止,所有权归村。
黄雀畈耕地面积200亩,1997年乡政府开发黄雀畈协议为:所有权归村组不变,经营权归乡,按亩分红。
村内有一古庙——“龙王亩”。
全村共50名正式党员,其中男性46人,女性4人。1985~2004年共发展新党员11名,其中女性2名。
2000年县委组织部授予孙岭村支部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2004年5月,由青龙、孙岭、义乡村合并为孙岭村,驻地孙家岭。
[青龙村]位于向义公路西侧,东至小赛湖畔,西临龙湖之滨,北与尹屋、汪岭村接壤,南与孙岭村为邻,呈椭圆状,面积2.16平方公里。村部设在林场,距乡政府8.5公里。境内有宿松十景之一的浮笠洲、铁门闩卧牛山(铁锁链耕牛)等景点。现有人口1491人,共365户,分布在6个自然村庄,12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1306亩,其中水田360亩、旱地946亩;山场面积600余亩,其中林场面积200余亩。
青龙村的前身为青龙大队,因村内有青龙嘴而得名。建村以来,1962~1963年、1965~1970年,曾与尹屋村两次合并,时称永红大队。1970年以后,与尹屋村分开,成立青龙大队。村有青龙小学1所,校址在石家大屋,卫生室1所。1980年实行责任制,从那时起,区域划分一直延续至2004年5月。
青龙村属丘陵地区,黄土地,土地贫瘠。中间高、两边低,水利条件差,东西临湖,易涝易旱。农民“农”、“渔”兼业,“农”产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红芋、小麦等,“渔”以捕捞为主。1987~1991年还栽过白蜡烟叶。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剩余劳力除少数在家搞养殖办企业外,其余都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业。
现在村民住宅有两层楼房140多幢,程控电话120多部,手机200多部,摩托车50多部,电视普及率100%,其中彩电户占80%,还有许多人家购买了冰箱、洗衣机等高档电器。现在村里有医疗卫生室3所,农用运输车6部,客运三轮车15部,客运出租车6部,小型运货车5部。全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初中普及率达98%,还有大部分青年上了高中,每年至少有3~4人考入到大、中专院校。
2004年5月,青龙村与义乡、孙岭村合并为孙岭村。
[义乡村]位于千岭乡最南端,俗名义乡嘴,三面环水,一面着陆,面积2.31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现有542户,2154人口,1140亩耕地,其中水田490亩、旱地650亩。历来以种植业为主、兼营渔业。主产油菜籽、小麦、稻谷、棉花等。水产品有鱼、虾、贝、蟹等。解放前,几乎年年 上旱下涝,有种无收,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当时有首民谣:“义乡义乡,象块生姜,易旱易涝,十年九荒。”解放后,兴修了水利,挑筑了圩堤,基本上解决了旱涝保收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义乡人民遵照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政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使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如今,很多农户购买了运输、农用、客运等各种车辆,家家户户使用电灯、电话,村内居民楼房年年增加,摩托车、彩电进入了大多数百姓家。
2004年5月,与青龙、孙岭村合并为孙岭村。
孙岭村附近有石莲洞、小孤山、九井沟旅游景区、阳河湖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廖河戏台等旅游景点,有黄湖大闸蟹、宿松香芽、皖蜀春酒、柳溪玉叶、宿松蕨菜等特产。
解放初,孙岭设乡,1958年与义乡社合并为营。1961年与义乡分开,名为孙岭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全村属丘陵地区,居民以农业为主,少量渔业。1987~1993年主产优秀白蜡晾晒烟。当地人多地少,劳力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且逐年向城镇转移,经济发展较快。
全村1987年居民住户通电,2000年国家投资农网改造更新,建变电台2座,共80千伏安;自建小型农用电力灌溉站11处,共116.5千瓦。
1998~1999年水灾,内涝超历史,孙岭与义乡交界处“三关塘”陆路交通中断3个月。当年开仓借粮172500公斤;居民住房开始低房高迁,移民建镇点2处,建筑面积达2400平方米。2000~2003年平均每年有7%的居民由土砖瓦房高迁新建成钢混结构楼房。2002年村部危房改造为楼房。黑白、彩电入户99%,闭路电视2003年全面开通。70%居民生活已饮用卫生水。
有个体经商经销点8处,村级卫生所1个,兽医专业人员2人,有小学1所。
1994年计税面积1236亩,2000年税改费计税面积调整为1235亩。
村境内的横路洲、毛于畈和蒋家庄占地面积1200亩,可耕种面积主产水稻。2001年,由宿松县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桂金德承包退耕还林。
西湖圩面积40亩,当地村民与村承包耕种,大坝外圩1200亩,由千岭乡政府与汇口镇政府续签10年合同,即自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止,所有权归村。
黄雀畈耕地面积200亩,1997年乡政府开发黄雀畈协议为:所有权归村组不变,经营权归乡,按亩分红。
村内有一古庙——“龙王亩”。
全村共50名正式党员,其中男性46人,女性4人。1985~2004年共发展新党员11名,其中女性2名。
2000年县委组织部授予孙岭村支部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2004年5月,由青龙、孙岭、义乡村合并为孙岭村,驻地孙家岭。
[青龙村]位于向义公路西侧,东至小赛湖畔,西临龙湖之滨,北与尹屋、汪岭村接壤,南与孙岭村为邻,呈椭圆状,面积2.16平方公里。村部设在林场,距乡政府8.5公里。境内有宿松十景之一的浮笠洲、铁门闩卧牛山(铁锁链耕牛)等景点。现有人口1491人,共365户,分布在6个自然村庄,12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1306亩,其中水田360亩、旱地946亩;山场面积600余亩,其中林场面积200余亩。
青龙村的前身为青龙大队,因村内有青龙嘴而得名。建村以来,1962~1963年、1965~1970年,曾与尹屋村两次合并,时称永红大队。1970年以后,与尹屋村分开,成立青龙大队。村有青龙小学1所,校址在石家大屋,卫生室1所。1980年实行责任制,从那时起,区域划分一直延续至2004年5月。
青龙村属丘陵地区,黄土地,土地贫瘠。中间高、两边低,水利条件差,东西临湖,易涝易旱。农民“农”、“渔”兼业,“农”产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红芋、小麦等,“渔”以捕捞为主。1987~1991年还栽过白蜡烟叶。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剩余劳力除少数在家搞养殖办企业外,其余都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业。
现在村民住宅有两层楼房140多幢,程控电话120多部,手机200多部,摩托车50多部,电视普及率100%,其中彩电户占80%,还有许多人家购买了冰箱、洗衣机等高档电器。现在村里有医疗卫生室3所,农用运输车6部,客运三轮车15部,客运出租车6部,小型运货车5部。全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初中普及率达98%,还有大部分青年上了高中,每年至少有3~4人考入到大、中专院校。
2004年5月,青龙村与义乡、孙岭村合并为孙岭村。
[义乡村]位于千岭乡最南端,俗名义乡嘴,三面环水,一面着陆,面积2.31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现有542户,2154人口,1140亩耕地,其中水田490亩、旱地650亩。历来以种植业为主、兼营渔业。主产油菜籽、小麦、稻谷、棉花等。水产品有鱼、虾、贝、蟹等。解放前,几乎年年 上旱下涝,有种无收,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当时有首民谣:“义乡义乡,象块生姜,易旱易涝,十年九荒。”解放后,兴修了水利,挑筑了圩堤,基本上解决了旱涝保收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义乡人民遵照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政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使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如今,很多农户购买了运输、农用、客运等各种车辆,家家户户使用电灯、电话,村内居民楼房年年增加,摩托车、彩电进入了大多数百姓家。
2004年5月,与青龙、孙岭村合并为孙岭村。
孙岭村附近有石莲洞、小孤山、九井沟旅游景区、阳河湖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廖河戏台等旅游景点,有黄湖大闸蟹、宿松香芽、皖蜀春酒、柳溪玉叶、宿松蕨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