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南村,以驻地岗南得名。
原名岗拦村,后“拦”演变为“南”。据《岗南王氏宗谱》卷之一,《岗南来龙记》载:“我村岗南龙脉正干自村东伍牙山发脉,逶迄蜿蜒屈曲而来。”王氏家族为保龙脉之地,在村北筑窑岗,意欲拦住龙脉不走,故名。《郎溪县地名录》又曰:“村处南岗,姚岗之南,故名。”
岗南自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原岗南乡政府驻地。清乾隆年间《王氏宗谱》载:“迄今凡三百余家,鸡犬桑麻夙成饶裕…… ”。王家新旧宗祠座落在村中,规模宏大。解放前夕郎溪中学奉令迁入岗南王家祠堂。解放初至70年代一直是岗南小学驻地,后学校迁址北庵山,将祠堂拆除。明.成化年间,南京刑部员外郎王祐出生在该村,卒于嘉靖年间,葬村北一里北庵山。村中有御封“彩凤鸣阳坊”。明《建平县志》载:“彩凤鸣阳坊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员外郎王祐立。”
岗南村庄南北各有一条小溪,在村西汇合,村基以溪为界。八十年代,乡镇建设规划,沿郎溧路两边至北庵山为集镇规划区,现已建设形成主要街道。村庄整体呈南北“工”字形,主要集市贸易在公路两边。露天小型菜市场晨出午收,称为“露水街”。岗南乡政府未撤并之前,街道中有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医院、中学,政府的七站八所等。现存医院、乡敬老院即个体工商户。
岗南村委会,距乡政府4公里。村域面积11.8平方公里,东至县伍牙山林场;南至钱村村域;西至凌笪村、王桥村界,北与涧下、方里村相连。634户、2113人。耕地面积4731亩,林地1700亩。
地势呈东高西低,丘陵岗地,冲畈田。岗地是原社农三大队垦植的千亩茶园,现已承包给当地村民。
伍牙山西麓是村林场,主产林材松、杉、竹,还有板栗和茶园。村民以种植粮油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340元。
区划演变。解放初期为岗南行政村,驻地在岗南,1953~1957年改为岗南小乡,1957~1961年为凌笪公社,岗南高级社。1961年8月成立岗南人民公社的同时成立岗南生产大队,大队部在上旺。1983年社改乡制,同时改称岗南村民委员会。1990年岗南村街道建新办公楼,次年村委会址迁入岗南街道。
2007年“村村通”工程浇筑了岗南至毛竹园水泥路3.2公里。
岗南村附近有张大千父母坟、独山砖塔等旅游景点。
原名岗拦村,后“拦”演变为“南”。据《岗南王氏宗谱》卷之一,《岗南来龙记》载:“我村岗南龙脉正干自村东伍牙山发脉,逶迄蜿蜒屈曲而来。”王氏家族为保龙脉之地,在村北筑窑岗,意欲拦住龙脉不走,故名。《郎溪县地名录》又曰:“村处南岗,姚岗之南,故名。”
岗南自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原岗南乡政府驻地。清乾隆年间《王氏宗谱》载:“迄今凡三百余家,鸡犬桑麻夙成饶裕…… ”。王家新旧宗祠座落在村中,规模宏大。解放前夕郎溪中学奉令迁入岗南王家祠堂。解放初至70年代一直是岗南小学驻地,后学校迁址北庵山,将祠堂拆除。明.成化年间,南京刑部员外郎王祐出生在该村,卒于嘉靖年间,葬村北一里北庵山。村中有御封“彩凤鸣阳坊”。明《建平县志》载:“彩凤鸣阳坊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员外郎王祐立。”
岗南村庄南北各有一条小溪,在村西汇合,村基以溪为界。八十年代,乡镇建设规划,沿郎溧路两边至北庵山为集镇规划区,现已建设形成主要街道。村庄整体呈南北“工”字形,主要集市贸易在公路两边。露天小型菜市场晨出午收,称为“露水街”。岗南乡政府未撤并之前,街道中有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医院、中学,政府的七站八所等。现存医院、乡敬老院即个体工商户。
岗南村委会,距乡政府4公里。村域面积11.8平方公里,东至县伍牙山林场;南至钱村村域;西至凌笪村、王桥村界,北与涧下、方里村相连。634户、2113人。耕地面积4731亩,林地1700亩。
地势呈东高西低,丘陵岗地,冲畈田。岗地是原社农三大队垦植的千亩茶园,现已承包给当地村民。
伍牙山西麓是村林场,主产林材松、杉、竹,还有板栗和茶园。村民以种植粮油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340元。
区划演变。解放初期为岗南行政村,驻地在岗南,1953~1957年改为岗南小乡,1957~1961年为凌笪公社,岗南高级社。1961年8月成立岗南人民公社的同时成立岗南生产大队,大队部在上旺。1983年社改乡制,同时改称岗南村民委员会。1990年岗南村街道建新办公楼,次年村委会址迁入岗南街道。
2007年“村村通”工程浇筑了岗南至毛竹园水泥路3.2公里。
岗南村附近有张大千父母坟、独山砖塔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