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杨干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杨干村隶属:呈坎镇
区划代码:341004103代码前6位:341004
长途区号:0559 邮政编码:242700
车牌号码:皖J行政级别:村
杨干村相关网站:
  杨干位于徽州区中部,由岩寺往北去黄山的公路在佛子岭头分叉,左边去黄山,右边到杨干、呈坎。跌下佛子岭脚就是下杨干,跨过?川河是中杨干,再上便上上杨干了。上、中、下杨干在外界通称杨干。杨干元代属14都,明清时期隶属徽州府歙县通德乡丰乐里,民国时期隶属潜口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划归呈坎公社,今属徽州区呈坎镇。该村由水埠口、上杨干、中杨干、下杨干、周林田5个自然村构成,人口约1400余人,村委会设在上杨干。
  据现有史料考证,上杨干在晋代建村。金氏家族从杭州十字街迁来定居,占、叶两姓到明初始迁入,后来,王、杨、吴相继来此定居,所谓“先有金、占、叶,后有王、杨、吴。”据王氏族谱记载,上杨干盛于明代。当时上杨干前后1华里的村庄,四周封闭,出入只有前后两个大门,村中民宅连为一体,起到防盗防偷的作用。上杨干原称“王干”。明代王姓兴旺时,王氏有人在朝中当按察御史。村中原有牌坊,惜在文革时被拆除。传说按察御史归隐故里后,得一奇病,被村里杨姓郎中“杨半仙”治好,御史为答谢杨氏的救命之恩,特许村名以杨姓为首,故改“王干”为“杨干”。杨干村名由此得来。但从史料来看,这也不过是一个附会的美丽传说,不足为信。随着历史的变迁,家族的兴衰,现今上杨干以陈姓为主。杨干村头原有“杨干禅院”,俗称“杨干寺”。该禅院座落在黄龙山脚,背靠黄龙山,门对?川河,坐西北、朝东南。从杨干去呈坎走老路要经过寺门前。禅院左上边有一眼井,旱年不浅,涝时不溢,四季长流,水质胜于它处。该禅院建于宋,鼎盛在明,扩建后规模庞大,最兴旺时僧人多达百余。建有钟鼓二楼,铜钟很大,故杨干有俗语云:“阴坞口的风,杨干寺的钟。”
  杨干禅院是呈坎罗氏始祖罗秋隐的墓祠。罗姓为歙县大姓,望族是也。宋代

  《新安志》的作者罗愿即属呈坎罗氏。罗秋隐,南宋丞相程元凤撰《碑记》云:“唐季避地之贤者也,为歙之通德乡有罗氏之肇祖,墓在其居南三里许黄龙山麓之阳,曰杨干。”宋宝祐6年(公元1258年),罗氏十三世祖罗鼐看到“族属益炽,散处他乡邑,岁时会拜墓下,老者远莫来,来者幼莫识。”于是,“谋于众,悉出旧缮墓产,别立僧藉专守,供香灯,则不肖者无所用其0,而有力者莫能褫,庶几久计。”同时,罗鼐请定于其岳父程元凤。程元凤提议:“有宁泰乡杨干禅院僧觉晓者,清介可委,晓亦愿依归从之,遂于墓前右畔旷地为屋五楹,中居世尊,右祀后 ,左享秋隐……。罗氏捐产若干亩,余亦佐焉。公赋私费入给共裕,然而有余。事竣,余为勒石于院,仍名杨干。”罗氏的目的是:“墓得僧院以存,僧院资产以久。”罗氏利用僧院保护祖墓,四季香火不断;院僧也因此得到罗氏提供的房产、地产得以安生。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杨干禅院院僧却与呈坎罗氏打官司,历时8年才结案。该案轰动徽州府,惊动都察院。这场官司的导因是杨干禅院僧纲法椿及佛熙诸人,“计串非族仇罗承善等出名盖佛殿,侵压祖坟。”(罗显奏)并要迁祖坟于院外,霸占罗氏提供的房产及地产。
  对于杨干禅院的归属,九品僧纲法椿认为:“世道变迁,产属僧业,罗显祖坟亦因年久凌夷,子孙疏远,不时拜理。明洪武丈量时,地皆寺经理,弘治年间,祠堂坍坏,僧佛熙建屋五间,改名观音堂,并造钟鼓二楼,住屋厂厅廊房一宅,添置田产,渐成大寺。”(法椿状招)
  为此,罗显等罗氏族众与寺僧发生争执,诉讼到徽州府歙县县衙。歙县知县高琦“受赃屈陷,将坟诬作浮堆平治”。罗氏族众不服,几次上诉徽州府、巡按衙门,经过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几经审理,历时7年,仍然得不到解决。最后在“0僧纠众结成党锢,贿入贪酷”(罗显奏)的情况下,罗显具本,令侄罗兴于明嘉靖14年(公元1535年)二月,抱赍上奏都察院,要求转行巡按衙门亲自审理。同年5月,都察院札付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宋茂熙亲自审理,才最终得以结案,使罗氏杨干禅院始祖墓地得以保存。
  该案从明代嘉靖7年(公元1528年)开始诉讼,到嘉靖14年(公元1535年)结案,历时8年。罗氏族众为了打官司,耗费白银近万两,最多4户均出白银650两,另外出银300两、百余两、数十两不等。“多寡不同,莫不各随其力之所及,家之所有,乐输为助。”(罗显语)
  

  杨干村附近有呈坎升仙桥灵山村古建筑群呈坎升仙桥隆兴桥呈坎环秀桥继善亭等旅游景点,有小容香榧灵山西瓜龙山湖土鸡小容高山腌辣椒徽墨等特产。